第45章 表演系的男生女生
回到办公室,杨翊还在想着电影的事情。
这年头,看电影算得上是一种奢侈的文化生活。
虽然剧院里面有电影能看,但一则要钱;二则,剧院的电影数量很少,类型也比较单一。
但是这种奢侈的文化生活,对电影学院的学生们却经常能够享受到。
上次杨翊在302寝室跟陈凯歌他们聊天的时候,就听他们说过,他们平均每个月要看十几部电影。
而且电影种类繁多,各个国家各个流派的都有。上次他过去的时候,学生们刚看过美国的《金石盟》,意大利的《警察与小偷》以及法国的《舞会小提琴》。
这样奢侈的生活,即便是中央的机关单位干部都没办法享受到,当时杨翊听得满心都是羡慕。
也不知道这次电影资料馆给观摩的电影,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新片还是老片。
……
晚上下班的时候,秦文海笑着说道,“明天过小年,多放一天假,你们回去好好过节吧。”
明天是周六,正好赶上过小年,这么一放,等于是双休了。
其实现在学生放假之后,很多老师都已经放假了,不过他们资料室还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主要还是资料室工作太多了,即便是过年期间也不能太松懈,不然的话,等到明年一开工,更加忙不过来。
秦文海上午给定了个目标,如果目标能够提前完成,资料室就提前放假,如果完不成,就按照法定的只放三天假。
其实只放三天假,对杨翊来说也算不错了。
如果他还在传达室的话,过年期间也几乎是没有假期的,而且学生们放假了之后,也没有人给他顶班,他就会完全被传达室给困住。
“杨老师,明天小年,你准备怎么过?”林莹问道。
杨翊摇头笑道,“没想好,我自己一个人,怎么过都行。”
“要不,吃过中饭我们去逛市场吧。”林莹提议道。
杨翊对逛市场没什么兴趣,他之前过去王府井的东风市场,刚去的时候还感觉挺新鲜,但是逛了一圈之后,新鲜劲就全然不剩。
东风市场面积不小,东西也多,但是这种市场,如果不买东西,逛起来半点意思都没有。
“我也没什么要买的。”
林莹想了想,又提议,“那去公园呢?这两天天气特别好,都是大太阳,明天肯定也不差。”
杨翊再次摇头,附近的几个公园他也逛了,绿化一点都不绿,空气质量非常一般,这大冷天的,出去吸两口气都剌嗓子。
“要过年了,有什么庙会能去逛逛么?”杨翊问道。
他还是挺爱凑热闹的,如果有什么大型的庙会,他倒是想去逛逛,也能感受感受过年的气氛。
“现在哪有什么庙会,要逛庙会得等到过完除夕。”
“那我还是在家待着吧。”
……
第二天,杨翊哪儿都没去,就待在学校。
他先在家里把《献给爱米的玫瑰》稿子调整完,然后又开始翻译《行刑》。
虽然《行刑》的稿子是残缺的,现在翻译出来也没用,但是手边有稿子,杨翊就忍不住要译。
之前他搞翻译,主要是想赚点钱,改善一下生活。
但是现在他的想法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赚钱之外,他还从翻译文学作品中找到了一些成就感,特别是把福克纳、毛姆这些优秀作家的作品带给中国读者们的时候,他感觉特别满足。
只可惜,条件有限,他不能做选择,不然的话,他肯定优先把自己喜欢的作品翻译到中国来。
这段时间他接连拜托徐晓、黄晓辉、蒯风他们帮忙寻找《老人与海》的英文版,但到现在也没有任何消息。
工作一上午之后,下午他去操场逛了逛,见有人打篮球,就加入了进去。
打完球,回宿舍洗了个热水澡,就已经到傍晚了。
他又擀了点面条下锅,卧了两个鸡蛋,美美地吃完晚饭,这个小年就算是过去了。
到了周日早上,杨翊一大早就起床。
八点半出门,晃悠着往中国电影资料馆那边走。
从师大东门出来,沿着新街口外大街往南走,大概只有二里路就是中国电影资料馆。
电影学院最早是东城区的石老娘胡同,到了五十年代中期,迁址到了中国电影资料馆这里。
不过后来因为特殊情况,电影学院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以及西区学校都搬到了朱辛庄合并成一个大学,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
而电影学院的原址,就变成了资料馆。
特殊时期过后,五七艺术大学解散,其他学校都搬了回去,只有电影学院还在朱辛庄,不过表演系比较特别,他们是在小西天这边生活、上课。
电影学院小西天校区的门,其实也就是电影资料馆的门。
杨翊到门口的时候,陈凯歌跟田壮壮已经到了。
看到杨翊,陈凯歌笑道,“杨老师,本来路过师大的时候,我们还想着去学校找你呢,不过我也不知道你住哪儿,想要找你恐怕又要麻烦传达室的那个小伙子。”
“不用找我,我自己不就晃来了么。”杨翊笑了笑,又朝着电影资料馆里面看去,“今天看电影的人多么?”
“不是很多,学校已经放假,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回老家了。今天能来的,基本上都是家在燕京的。”陈凯歌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没有表带的手表,看了看,笑道,“电影九点半开始,还有一会儿。杨老师你上次来没有进去吧,我带你进去参观参观。”
杨翊笑着点头,“也好。”
上次去朱辛庄,听了不少跟小西天校区有关的事情,他对这边还挺好奇的。
其实压根没什么好逛的,进到院子里面,就能看到中间有几间平房。
陈凯歌告诉杨翊,这几间平房就是小西天校区的“教学楼”,表演系大部分教学、排练都是在这几间平房里面完成的。
“如果天气好的话,老师们也会选择在室外上课、排练。”
杨翊站在平房门口看了看,诧异道,“这就没了?”
“嗯,没了。”陈凯歌点头。
“就这你还说要带我参观。”杨翊撇了撇嘴,他有种受骗的感觉。
“嘿嘿。”陈凯歌一个劲的傻笑。
田壮壮在旁边说,“表演系的条件是比较差。”
杨翊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心说朱辛庄也没好到哪儿去,秃子就别笑和尚没毛了。
三人在平房门口站了一会儿,一个高个小伙子从外面进来。
小伙子看到了陈凯歌他们,热情地招手,“凯歌,壮壮,你们到啦。”
“是表演系的周里京。”陈凯歌跟杨翊说了一句,然后就朝那男生走去。
两边汇合之后,陈凯歌笑道,“周里京,你也来这么早啊?”
“我家远一点,更要来早点。”周里京笑了笑,又看向杨翊,疑惑道,“这是你们班的么?”
表演系的学生因为在小西天,所以跟本部其他系学生接触不多,不过这一届总共就一百五十多号人,一年半时间过去,就算不认识,也大概有个脸熟。
周里京是表演系的学生中,跟导演系混得比较熟的,他对杨翊一点印象都没有。
陈凯歌笑道,“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师大的杨老师,也是《教堂司事》的译者。”
周里京眼睛一亮,“哦,原来是杨老师啊,我看过《教堂司事》,您翻译得真好。外国小说我一般看不下去,不过《教堂司事》是个例外,看完特别过瘾。”
再一次听到读者对《教堂司事》致以如此的赞赏,杨翊都已经习惯了。
“过誉了,是作者写得好。”依旧是老一套的谦辞。
“都好,都好。”周里京浓眉大眼,长相十分正气,不过他一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不管怎么说,要感谢杨老师你把这么好的小说带给我们。”
陈凯歌拍了拍周里京的肩膀,笑道,“杨老师,《教堂司事》能传到表演系来,周里京居功至伟,就是他将《教堂司事》抄了一份带到小西天的。”
“我抄完才知道,周边的其他学校都有这篇小说的手抄本了。这种文学类的手抄本,一般要传到我们学校是比较慢的。”
杨翊开玩笑道,“你去朱辛庄抄,其实不如去师大。”
陈凯歌顺势说道,“杨老师这话说得没错,老周你以后就去师大,杨老师要是有什么新的译作,你就抄一份,上大课的时候还能带去朱辛庄给我们看看。”
有时候要上大课,表演系的学生就要乘坐班车去朱辛庄。
表演系的学生跟其他系接触,主要也就是上大课或者观摩电影的时候。
周里京人精一个,立马问道,“杨老师最近有新的译作么?”
杨翊笑道,“月底的《世界文学》你们可以关注一下,有一篇毛姆的小说,后面还有一篇,但是不知道是哪一期会上。另外,我手上还有一篇福克纳的《烧马棚》,你们要想看,只管去抄,不过我要提醒你,《烧马棚》篇幅较长,抄起来不容易。”
“大约多少字?”周里京问。
“大概一万五千多。”
“那是挺多的。”周里京点点头。
上次《教堂司事》三千多字,他就已经抄的挺累,一万五千多字,光是听着就挺累的。
陈凯歌一听有新的小说,两只眼睛都冒光,他当即从口袋里掏出烟让了一圈,最后让到周里京面前,“老周,一万五千字是挺多,但是你抄上一份,那可是造福我们电影学院一两百号……不对,加上老师有两三百号人了。你看你上次抄了《教堂司事》,谁要看不得给你递根烟?还要叫你一声周哥?”
周里京被陈凯歌说得有点迷糊,“我又没说不抄,这不是担心耽误杨老师的时间么,这样吧杨老师,您什么时候有空闲,我就去抄。”
杨翊想了想,说,“看完电影就行。”
陈凯歌跟着说道,“对,看完电影就行,抄完我们就能看了。”
他说完之后,忽然反应过来,一拍脑袋,“咦,我可以跟着一起过去看啊。”
杨翊笑了笑,陈凯歌这傻大个才反应过来。
陈凯歌想看《烧马棚》,哪要撺掇周里京去抄,直接去师大找他不就行了?压根不要看手抄本,直接就能看原稿。
就冲这次来看电影的情分,杨翊也不会拒绝陈凯歌的。
“看完电影,你们跟我去一趟我住处吧。”
“好好好。”陈凯歌连忙说道。
……
三人又聊了一会儿,便进了资料馆的放映厅。
这个放映厅不大,但是坐一百多号人是没有问题的。
杨翊他们进去的时候,没到几个人,一直到九点十几分,才陆陆续续地上人。
学校已经放假,来的基本上都是燕京学生,但是人也不少,有好几十了。
电影没开始的时候,学生们也不落座,都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
其中有两个女人,身边围着最多的人。
就连陈凯歌跟田壮壮,也都盯着那两个女生看。
“杨老师,那两个是我们表演系的女生,一个叫朱琳,另一个叫方舒,我系的男生特别喜欢往她们俩身边凑。”
周里京给杨翊介绍完,又笑着说道,“不仅仅是我们系的,其他系男生也一样。”
说这话的时候,他特意看了看陈凯歌跟田壮壮。
两人被他说得不好意思,连忙收回目光。
杨翊笑呵呵地问周里京,“其他男生都喜欢往她们身边凑,那你呢?”
“我?”周里京耸了耸肩,“我是名草有主,我跟我对象都处了六七年了。”
“六七年?”杨翊诧异地看着周里京,“你多大?”
“二十六,我十九岁的时候就跟对象在一起了。”
说起自己处对象这事,周里京满脸的笑意,看得出来,他对他对象感情很深。
电影学院的这些学生,很多年纪都很大,二十五六岁是很正常的。
而他们这个年纪,很多都已经处好了对象,甚至已经结了婚。
朱琳跟方舒确实挺好看的,也难怪男生们会凑过去。
特别是方舒,头发应该是烫过,还戴了一个红色的发箍,看起来特别时尚,在一众灰白黑的色调中尤为显眼,围在她身边的男生也更多。
当然,之所以围在她身边的男生多,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第一,跟朱琳都快要结婚不同,方舒尚名花无主。
只要名花无主,那就说明大家都有机会。当然了,围在朱琳身边的,也不乏想要帮忙松土的勇士。
第二,方舒如今已经算是个明星了,她跟张铁林演了特殊时期后的第一部电视剧《有一个青年》,另外还参演了喜剧电影《瞧着一家子》。
相对于其他同学,方舒的前途已经十分光明。
杨翊离得挺远,却也能感受到两个女生对围在身边的男生们看不太上。
可能那些男生也知道女神看不上自己,但就是忍不住要离女神近一点,舔狗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不缺的。
杨翊这会儿没心思看美女,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一会儿放什么电影。
……
九点半的时候,工作人员准时开始放映电影。
作为年前的最后一波福利,这次资料馆给学生们观摩的是今年刚上映的新电影《归心似箭》。
《归心似箭》是八一厂制作的一部抗战片,主演斯琴高娃跟赵尔康。
主要讲的是负伤被俘的某部连长魏得胜逃出敌人魔掌后,跟救他的农村妇女玉贞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但是最终家国大义战胜了个人感情,魏得胜又重新前往抗战前线。
故事非常之俗套,不过杨翊看得有滋有味。
这种以前他都看不带看一眼的电影,如今也终于能够沉下心来仔细感受。
虽然故事是俗套的,主题是简单的,但电影依旧藏了不少导演的心思,而且在俗套的剧情中依旧展现了人性味跟人情味。
当然了,在杨翊看来俗套的戏码,或许已经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毕竟这种抗联战士的爱情戏,拍出来是十分有风险的。
这部电影是今年上映的,那应该已经构思很长时间,说不定是特殊时期前的项目,只是被压了十几年才重见光明。
而且让杨翊感到欣喜的是,玉贞这个角色并不单薄跟脸谱化,她虽然支持男主,却也会使性子。
在79年能够看到这样的人物设计,其实也是不容易的。
至于电影的色彩基调选择,光影构建,都是专业的东西,杨翊虽然有所感受,却看不到太深。
而且他也不想看太深,电影对他来说,就是娱乐用品,看得高兴就行。
至于电影有什么艺术表达,属于什么流派,他并不关心。
电影放完之后,杨翊正要鼓掌,负责放映电影的老师开口道,“接下来,大家为本片的编剧李克异先生默哀一分钟。李先生在电影完工前就突发疾病去世,没能看到影片面世。”
杨翊连忙把手收起来,跟大家一起低头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