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1971文娱黄金时代

第82章 要上架了

  不知不觉写了二十万字。

  这一个月,一直在改稿,系统真是怕我把握不住,一片红啊!

  这二十万字节奏有点慢,字数稍微多了点,但实际上故事时间跨度就两个多月。我是想多展示一些当时的社会面貌,让大家有大概了解。

  如果你们看过人世间电视剧,就能感受到眷村,两者很像。

  港台娱乐文最好写的还是八十九十年代,那时候才是港台电影、流行歌曲的巅峰时刻。

  七十年代只能说是野草疯长的时期。

  电影上,胡金铨投入到艺术片领域,李翰祥的国联破产,放下了内心的追求,一直拍风月片,只为了争取邵爵士同意拍大制作清宫剧。他与胡金铨一个爱拍清,一个爱拍明,很有意思的拜把子兄弟。

  李小龙的突然崛起到陨落,标志着香港功夫片的兴衰,他的去世,拉开了香港几年的功夫片低迷,许多武行因此失业,著名的七小福还有人在弥敦道找活。

  台湾因为武侠片(功夫片)过审问题、同质化严重问题,以及南洋各地一些政策,导致武侠片(功夫片)衰退,文艺片开始抬头,也就是后来流行大概将近十年的三厅片。

  歌曲上,宝岛广泛流行的依旧是酒廊歌曲与地方小调。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青山、谢雷、尤雅、姚苏蓉、邓丽君,邓丽君是他们中最小的一个,属于60年代末歌星,所以她的唱腔与七十年代中晚期的民歌运动歌手有很大不同,类似江湖派和学院派的不同。

  华语流行音乐绕不开民歌运动,不过所谓民歌,既不洋,也不中,就是一群年轻人想要唱他们认为理想一点的东西。

  这种时期往往意味着,经济的腾飞,年轻人叛逆心理达到了巅峰,反感父辈喜欢的歌曲,再加上冷战背景,无形中人们有了对抗的意味,所以叫运动。

  五年的民歌运动,为华语歌坛积累了大量音乐人才,以及培养新一代的流行歌曲审美。

  香港的情况相似,许冠杰创作粤语流行歌曲,有别于以前香港翻唱台湾翻唱日本歌曲的歌曲,想来也是一种民歌运动。

  ……

  黑帮问题。

  许多读者可能是看了电影或其他美化资料,觉得黑帮的人讲义气,像是游侠。实际上黑帮到什么时候都不是好人。

  各位大哥应该清楚,那时候有被拿枪顶头拍戏的,有被威胁家人拍戏的,有被药物控制拍戏的,有设赌局让人陷入债务危机拍戏的……当然也有一些不敢反抗,听话的……

  唱歌也一样,你去甲歌厅唱歌,要不要去乙歌厅呢?你和张三签订合约去某地走穴,你要不要和李四签订合约呢?能玩这些产业的人,都不是普通商人……

  就连一直被吹成江湖大佬的某人,拍电影不也被收保护费吗?

  黑帮是一群表面讲规矩,或者让手下听摆弄,设定规矩,实际上他们是没有规矩的一群暴力分子,不要抱有幻想。

  ……

  读者评论。

  我在文中说了一下去香港不说粤语,就好像被孤立、被歧视,很多人评论这条。实际上也不算歧视,只不过是语言不通,鸡同鸭讲,眼碌碌罢了。

  很多人看了一些视频,以为那时候香港主流讲国语,实际上这个结论并不全面。人口大基数都是广东人,平时怎么可能说国语。别说那时候了,头些年去广东与一些年纪大的人说普通话,他们也听不太明白。

  可能很多人会用国语片、粤语残片反驳我。

  当时香港电影分左派和右派,恰好两方人的主要市场都不是香港。左派不表,单说右派。

  不论是电懋还是邵氏,他们起家都在南洋,而不是香港,基本盘也是南洋。那么这两家拍电影选什么话?南洋有国内各省去的人,录制粤语?福建系的观众不要了吗?

  所以一定会选择官话,也就是国语。而随着电懋在国语片加大投资,邵氏也不得不跟拍来竞争。一个电影公司每年投资额是有限的,国语片多了,粤语片等其他方言电影的投资就少了。投资少,意味着大明星、大制作少,意味着票房少,然后方言电影就进入到了恶循环。

  电懋因空难衰退,李翰祥被坑,但台湾电影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李翰祥带去一批香港电影业人才,也在台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说一组数据,在1971年,香港院线上映的华语电影一百七八十部,其中香港本土电影七十余部,台湾拍的国语片九十余部。

  也就是说台湾在这段时间,电影输出量已经超过了香港。这就造成了一种印象,在香港国语似乎很流行。

  ……

  有的人觉得我选的歌好老啊,其实没办法,毕竟在起点写小说要一点点逻辑。按照我的个人理解,购买力主要群体应该是25-45之间的人群,这就意味着,1971年主要购买唱片的群体在1926-1946,这都是一群什么人?可以说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旧社会的人。他们听什么长大的?戏曲、老上海歌曲、西洋东洋歌曲……

  ……

  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要感谢各位的支持。成绩的好坏,离不开你们的支持!

  (上架爆更五章)

  ˶╹ꇴ╹˶!求首订!求首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