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的侦察机反复确认,被包围在山区的八路军,足足有两万余人的规模,尤其这一路上,新一团、新二团、独立团遗弃掉的被炸毁的大量各种火炮,更是向日军证实了,这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日军判断这是八路军三个有番号的主力师的其中两个,这就让日军兴奋起来,要是能把八路军消灭掉两个主力师,那就会让整个八路军元气大伤。
于是李云龙他们三个团被日军当成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一开始来进攻三个团的日军,仅仅只有三个步兵联队,而后日军调集重兵,足足六个师团的兵力,六万余人,并配有大量战机的空中支援,对三个团展开了猛烈地进攻。
李云龙他们三个团,一开始应对日军三个步兵联队,还是较为轻松的,毕竟日军三个步兵联队,也仅仅只有不到一万两千人的兵力,八路军三个团可是有两万余人,而且八路军这边弹药还很充足,打起阻击战来,显得是游刃有余。
但是随着日军大举增兵,并且调来大量的重炮,还有大量战机的支援之后,八路军的三个团打的就越来越吃力了。
开始面对鬼子的三个联队时,新一团、新二团、独立团打的游刃有余,部队甚至能在晚上,对鬼子的部队发起一定规模的夜袭,大量装备冲锋枪的八路军战士,对鬼子展开夜袭,把鬼子的营地打的是一地鸡毛,不但让鬼子部队晚上无法好好休息,还被来夜袭的八路军杀伤了很多人。
不过,当鬼子六个师团六万余人全部进入山区以后,这六个师团的鬼子,还带来了大量的重炮,这些105毫米口径、150毫米口径的重炮,对着新一团、新二团、独立团把守的高地进行了狂轰滥炸,让三个团的部队损失不小,而且八路军的部队还遭到了鬼子大量战机的不断轰炸和扫射,要不是三个团的工事和战壕修得坚固,而且不是像国军那样把战壕修成一条直线,要不然伤亡会更加惨重。
李云龙这个急性子也离开了团指挥部,上了前线和战士们待在一起,现场进行指挥,他和战士们一起面对进攻的鬼子的疯狂冲锋,鬼子像是发了疯一样,以大队为进攻单位,每次进攻都是三千余人,三个大队的兵力,对着三个高地分别进攻,每当八路军奋起反击,将鬼子的进攻部队击退,下一批早已经养精蓄锐多时的鬼子三个大队的兵力,就继续对着三个团把守的高地发起进攻,鬼子就是要用其充足的兵力,使用车轮战,活活的把八路军的三个团全部耗死。
当然鬼子并不知道对面的八路军是三个团,还是三个基干团,并不是129师386旅771团和772团这样带番号的部队,鬼子以为面对的是八路军的两个主力师,所以鬼子发了疯一样的进攻,三个高地上的八路军战斗力越强,鬼子就越兴奋,越发的觉得自己的判断没错,确实是遇到了八路军的精锐部队,只要将其全部消灭,八路军一定可以元气大伤的。
于是鬼子的进攻就愈发的疯狂,炮击也是更加猛烈,飞机的轰炸也是越来越频繁。
而八路军三个团身后的山里,有着几十万的百姓,一旦让这些日本畜生进到山里找到百姓展开屠戮,那种情景,仅仅只是想想,所有的八路军指战员都完全不能接受,于是三个团所有的指战员,都玩了命的坚守着阵地,绝不让鬼子冲上来占领阵地,哪怕是以命换命,也绝对在所不惜。
很多时候,一处小阵地上,比如八路军的一个班,基本伤亡殆尽,仅剩一两人的时候,而鬼子进攻的大部队又冲上来时,剩余的一两人,就会在身上挂满手榴弹,然后抱着一个炸药包,悍不畏死的直接冲向涌来的大批鬼子,紧接着毅然拉响炸药包,将涌上来的大批鬼子炸死炸伤。
就是靠着战士们不怕牺牲的作战精神,即便是鬼子冲上了阵地,也会被八路军战士们拼死给打下去,打了几天之后,鬼子甚至不敢把已经攻过山的部队再派上去继续进攻,因为这些鬼子部队的士气全无,胆气已丧,再进攻的话,甚至很多鬼子兵腿肚子都在颤抖。
这些鬼子被八路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给震住了,明明已经攻上八路军阵地,而八路军阵地已经没有几个活人了,但是却从死人堆里突然冲出来一两个活人,然后拉响抱着的炸药包,直接把冲上阵地的日军给炸死炸伤。
当场死亡的日军还好,起码不用烦恼了,但是那些被炸伤的,基本没有轻伤,所以被抬下去的时候,很多都救治不了,然后很快也都咽气了,而没被炸到的那些鬼子兵,却全都吓得瑟瑟发抖,根本不敢继续参与作战,生怕下一个被炸死的就是自己。
而且不管鬼子冲上阵地时,怎么小心,怎么对着八路军战士的尸体开枪,总是能冲出一两个活的八路军来,他们可能已经受伤了,但是还是毫不犹豫的拉响手榴弹或者炸药包,直接炸死炸伤十几名甚至几十名鬼子,拉他们给自己垫背。
这样的情况把鬼子给震慑了,吓得鬼子参加过进攻的部队瑟瑟发抖,但是却让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心疼不已,牺牲的全都是优秀的八路军战士,很多还是共产党员。
在八路军的部队里,只要是共产党员,那么,到了拼死作战要命的时候,那总是一句:“共产党员跟我来!”然后就能见到共产党员带头,直接冲向鬼子,完全不在意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是在为国家用生命做贡献,他们无惧牺牲。
作为共产党员,喊出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两句话,可不仅仅只是口号,他们都是在身体力行,去实践这两句话。
他们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拥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他们坚信正义的事业必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他们坚信自己是在救国救民,他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革命的路程虽然是曲折的,但是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
为此,作为共产党员,他们不惜付出一切,哪怕是宝贵的生命,为了革命的成功而牺牲,所有人都认为是十分光荣的。
这样为了祖国而牺牲的坚定地革命战士,对敌人狠对百姓好的战士,也只有中国才有,所有的八路军战士都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跟着共产党和红军闹革命,才能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
那样的好日子,哪怕只是想想,都觉得十分的幸福,家人和自己都能吃的饱饭,甚至偶尔还能吃到一顿肉,能穿的起保暖的衣服。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要碰到收成不好的年景,就要跟地主恶霸借高利贷,然后还不上钱就得卖儿卖女,甚至最终还得卖土地,很多人的姐妹就这样被卖去了妓院,而更多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沦为乞丐,一家人很快就全都被活活饿死。
作为一个普通人,老百姓,在这样人吃人的社会里,他(她)的一生,完全就是一潭深不见底的苦的要命的泉水,完全不可能过上一点好日子,哪怕是收成好的年景,被各种盘剥过后,一整年的时间,也只能吃的半饥半饱的,一家人也很难每人凑出一身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来。
千万不要觉得衣服是很便宜的,在古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算是一件破棉袄,那也是家里的一个大件。
古人看待一件棉衣或者一件皮衣的概念,并不是现代我们看待身上穿的羽绒服,哪怕这件羽绒服几千块。古人看待棉衣或者皮衣,是相当于我们看待我们购买的上万块的手机,或者用来代步的几万块甚至十几万块的汽车。
古代人哪怕打架,为什么都要先把外衣脱下来,光着膀子打架,就是怕打坏了衣服,因为那样实在是太贵了,花销太大,就像是你手机摔坏了,或者车撞坏了一个概念。
说起御寒的衣服,那就得是棉衣,因为普通的麻布,缝隙太大,里面根本没办法填充一般的填充物,所以无法制作可以御寒的衣物。
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种植和普及棉花,要感谢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在位时期,第一次大规模的推广棉花的种植,将棉花的种植区域,推广到了黄河流域,直到这个时候,国内棉花的产量大幅提升,普通的百姓才能真正的接触到棉衣。
不过即便如此,在明朝的时候,棉衣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依然是一个大件儿,普通家庭买一件棉衣的概念,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普通家庭买辆至少几万块甚至十几万块的代步车。
所以,哪怕是一件破棉袄,其价值也是很高的,明清时期一些穷苦人家,一件衣服几代人穿,甚至作为传家宝穿个上百年,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古代小偷要不就是偷衣服,要不就是偷钱偷粮食。
你要犟的话,说有人可以年年穿新的棉衣,那样的人确实有,明清时期,得是很有钱的地主老财,才能每年穿新的棉衣,享受这样奢侈的生活,就像现在有钱人,车库里一堆豪车一样。
中国古代的棉花品种,也不是很好,不同的棉花品种,表面上看起来差别可能并不大,但是其结出来的棉花纤维长度,却是完全不同的。
棉花结出来的果实,如果其纤维长度比较长,那就很容易纺织成线,然后制作成棉衣。
但是如果纤维过短,就没有办法纺织成线,其唯一的用途,就只能是用作填充物。
而我国古代的棉花果实,其纤维长度全都不是太长,很难纺织成棉线。像是纤维长度比较长的棉花果实,基本都是长在印度和阿拉伯地区。
在工业革命之前,衣服的制作全部依赖人工,从纤维的采集到处理,然后一丝一缕的纺织成纱线,再到织成布匹,然后再一针一线的缝制裁剪,最终做成衣物,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在封建社会时期,这几乎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产业链条之一了。
在古代,哪怕是民国时期,衣物成品耗费的人力物力,所花费的时间,绝不逊色于现在制作一辆汽车。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以数一数自己身上的衣服有多少根纱线,这些纱线,全都是在古代,靠着人一根一根,用手搓出来,或者是纺织出来的。
棉花制作的衣服透气、吸汗、不带静电,而且保暖效果还很好,就算是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经济条件不好的人家里,每人也只有一身衣服,这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八十年代的国内,棉花与粮食的价格是七比一,一斤棉花顶得上七斤粮食的价格。
现代的衣物之所以廉价了,完全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好了,我国举全国之力建设发展的轻工业,打通了纺织轻工业的全链条产业化及工业化。
而且我国还开发出了各种化纤材料,让物料的成本极大地降低,工业化的优势和效率,是农业时代的手工业完全不能相比的,用降维打击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反而比较贴切。
古代衣物价值最高的环节,就是纤维的收集和处理,制作衣物最广泛使用的原料棉花,从棉花的种植到采收,一直到处理成纺织纱线前的状态,这一个环节就占据了对于封建社会来说,最宝贵的大量土地资源。
毕竟你地上种了棉花,那就不能种粮食了,尤其古代到民国,百姓们都是处于常年吃不饱的状态,种棉花不种粮食,与人争食,这种行为,确实比较过分。
即便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种棉花不种粮食,与人争食,但是至少这样有了可靠的衣物纤维原料来源,种出了棉花,做出来的衣物,才能向平民普及,逐渐的廉价化。
棉花是在明代才在国内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在明代以前,就连棉花这种极其耗费资源的纤维都没有,能够制作衣物的纤维,种类极少,大部分是麻,以及极其昂贵的蚕丝。
用麻做出来的衣物,体感非常差,而且不保暖,几乎算不上正经的衣物。
而可以算作拥有全功能的正经衣物的,只有丝绸。
但是丝绸这玩意儿,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一直就是奢侈品,因为其实在是无法大规模生产。
例如光鲜亮丽这个词,它的本意就是穿着丝绸衣物,其非常的顺滑光鲜,穿着这种衣物的人,非富即贵,毕竟穿着用麻制作的衣物,其十分的粗糙,一看就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