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一人之下:从唐门开始纵横民国

第121章 寻找帮手

  “喂,是杜先生吗?”

  唐高义握着冰凉的话筒,直接打给了上海的杜青三。

  他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离开河北,想要曝光东瀛的计划,必须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帮手。

  这个帮手不仅要有很强的能力,最好与东瀛积怨已深,且不惧其疯狂报复。

  他脑海中闪过数个名字,又一一划去,最终杜青三的身影清晰起来,此人无疑是当前最佳的人选。

  “小兄弟,你找我是有什么事吗?”

  杜青三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慵懒。

  他一听声音便知是唐高义,这个私人号码,即便是杜公馆内部,也鲜有人知晓,其隐秘程度可见一斑。

  “需要你帮我个忙。”

  唐高义的声音压得很低,他飞快地将东瀛的险恶图谋悉数告诉了杜青三。

  杜青三在上海的能量很大,应该认识不少媒体朋友,将此事曝光对杜青三而言并非难事。

  即便杜青三顾忌自身,不愿亲自出面,也大可驱使青帮的手下将消息暗中散布,届时那些嗅觉灵敏的记者自然会将其曝光出去。

  “没问题,我等会就找人去安排,对了小兄弟,河北那边的情况真的很严重吗?可我为什么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杜青三应承得爽快,话锋一转,语气中添了几分真实的困惑。

  河北若真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蝗灾,南京方面按理说不可能毫无察觉,但眼下却是一片死寂。

  河北当地亦是如此,遭遇这等天灾,竟也悄无声息,仿佛一切安好,这着实透着一股诡异。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杜先生有空不妨过来看一眼。”

  唐高义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他经过这么多天的观察,发现接近邻省的地区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可越往河北腹地深入,那景象便越是触目惊心。

  目前运粮队尚未抵达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他也不清楚真实的情况。

  “不用了,我会马上号召商会的人进行筹款。”

  杜青三的声音沉了下来,唐高义话语间的凝重,让他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也烟消云散。

  河北的局势,恐怕已恶劣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他很快便洞悉了南京那些人袖手旁观的真实缘由。

  若灾情尚小,所需物资不多,南京那些人自然乐于拨付些许钱粮,再命媒体大书特书,博取万民称颂。

  可一旦灾情很大,所需的物资就成了无底洞,南京那些精于算计的人,自然不愿为了虚名而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

  更何况为了筹备第五次反“围剿”,南京方面可是耗费了不少资源。

  倘若此时爆出南京方面宁可将钱粮用于内战,却对嗷嗷待哺的灾民置若罔闻,那汹涌的民怨足以将其掀翻。

  “那可太好了,杜先生,你最好把筹款都换成粮食运过来,要不然当地的老百姓怕是什么都得不到。”

  唐高义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恳切,更有一份不容忽视的告诫。

  筹集的款项绝不能直接拨付到河北的账上,否则那必然又是一笔糊涂账,最终不知会落入谁的腰包。

  至于购买粮食再运往河北,路途上虽免不了些微损耗,却相对稳妥得多。

  即便有人想在粮食上动手脚,也远不如直接贪墨款项那般来得隐秘与轻松。

  “……”

  听筒那端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杜青三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唐高义的这番话,如同一盆冰水,瞬间浇灭了杜青三心中刚刚燃起的“善念”。

  他如此积极地响应筹款,并非全然出于悲天悯人的善心,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他惯常的盘算。

  按照以往的“慈善”惯例,他至少能从中抽取两成的“辛苦费”,且毫无风险。

  灾区的那些人自会把账目做得滴水不漏,证明每一分钱都已“足额”到位。

  至于那些钱粮后续如何分配,是否真能惠及灾民,便与他再无干系,即便日后出了纰漏,也断然牵连不到他身上。

  可现在唐高义却要求他将所有筹款悉数换成粮食,并且还要他亲自负责将粮食安全运抵河北。

  这不啻于是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让他成了这批赈灾物资的第一负责人。

  倘若中途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他还能像以往那般轻易撇清干系吗?

  一丝冷汗悄然从杜青三的额角渗出,正当他搜肠刮肚,想寻个不露痕迹的理由婉拒这烫手山芋之时,听筒里却传来了“嘟嘟嘟”的忙音。

  唐高义竟然已经挂断了电话,杜青三握着冰冷的话筒,眉心瞬间拧成了一个疙瘩。

  现在该如何是好?是继续遵循那套吃惯了油水的旧例,还是硬着头皮按唐高义所说的去办?

  一时间杜青三也陷入了深深的犹豫,片刻之后,他嘴角牵起一丝苦涩的弧度,那笑容比哭还难看。

  唐高义在上海搅起的那些腥风血雨,他并非一无所知,甚至有些事情他还间接参与过。

  对于这样一个行事狠辣、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最好还是不要轻易得罪,否则他以后就别想再睡一个安稳觉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