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第47章 排兵布阵

  有系统的支持,姜晨自然不是在说大话。

  他只是站在那台饱经沧桑的01号锅炉前,目光平静,但脑海中,淡蓝色的系统界面正清晰地悬浮着,如同一个只有他能看到的精密仪表盘。

  【目标:DZL4-1.25-AII型燃煤锅炉(编号 01)】

  【当前状态:离线,常温】

  【结构完整性评估:78%(存在多处老化、磨损及轻微变形)】

  【预估热效率:~62%(基于历史运行数据及当前结构分析)】

  【已加载优化方案:燃煤锅炉热效率优化方案-基础版】

  【关键改造节点高亮显示:】

  【燃烧室1区:耐火砖砌法优化,涡流区构建】

  【炉排3-5段:通风孔径调整,一次风均布优化】

  【侧墙观察孔上方:二次风喷口(x4)加装点】

  【烟道第二回程隔板:位置调整,增加扰流筋】

  【预计改造后热效率:72%-75%】

  【系统建议:优先处理炉排变形问题,确保运行稳定性。】

  系统简洁而精准的信息,再次确认了他手中那份“手绘”蓝图的每一个关键细节,也给了他无比的信心。

  他深吸一口气,将脑海中的界面隐去,目光重新聚焦在眼前这台钢铁巨兽和周围一张张充满期待的面孔上。

  “好了,各位师傅,咱们开始吧!”姜晨扬声道,声音不高,却不容置疑,“时间紧迫,咱们争取尽早完成!”

  他将那卷图纸在旁边的工作台上小心翼翼地铺开,用几块干净的耐火砖压住边角。

  图纸上略显稚嫩的笔触和刻意留下的修改痕迹,与他此刻沉稳专业的指挥形成了奇妙的反差。

  “首先,咱们从燃烧室开始!”姜晨拿起一根木棍,指向锅炉内部,“王师傅,麻烦您带几个人,把燃烧室前段这几排旧的耐火砖先拆下来。注意,小心点,别把周围的砖也碰坏了。”

  被点名的老王是锅炉房的老砌筑工,经验丰富,但对姜晨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他嘟囔了一句:“拆了干啥?这砖看着还好好的……”

  “王师傅。”姜晨耐心地解释道,同时用木棍在地上简单画着示意图,“原来的砌法太平直了,煤扔进去,气流走得太快,好多煤粒还没烧透就被带走了。咱们按照图纸上这个新砌法,稍微改变一下角度,让气流在这里形成一个小的涡流,这样煤粉和空气能混合得更充分,烧得更透,热量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他的解释简单易懂,还带着点形象的比喻。

  老王虽然没读过书,听得一愣一愣的,虽然不完全明白什么“涡流”,但感觉好像有点道理。

  旁边的老刘也适时地帮腔:“老王,听小姜的!厂长都发话了,让咱们全力配合!”

  有了老刘的“命令”,老王不再犹豫,招呼着两个年轻力壮的徒弟,拿起撬棍和锤子,钻进了还带着余温(心理上的)的燃烧室,叮叮当当地忙活起来。

  拆卸旧砖的粉尘弥漫开来,带着一股呛人的味道。

  姜晨没有闲着,他走到炉排旁,对几个负责机械维修的师傅说道:“李师傅,麻烦你们把这几段变形的炉排先拆下来。图纸上有标明,哪些需要校正,哪些缝隙需要调整。咱们得保证炉排活动顺畅,通风均匀。”

  李师傅是钳工出身,手艺精湛。

  他仔细看了看图纸,又对比了一下实际的炉排状况,点了点头:“行,这活儿交给我们。不过这炉排用了十几年,硬得很,校正起来怕是费点劲。”

  “辛苦李师傅了。”姜晨道,“校正的时候注意火候,别退火太过,影响强度。”

  “放心吧,小子,这点数我们还是有的。”李师傅咧嘴一笑,招呼着伙计们开始拆卸沉重的炉排片。

  接下来是二次风管的加装。

  这是整个改造方案中新增的部分,也是提升燃烧效率的关键。

  “张哥,孙哥,”姜晨找到负责管道和焊接的两位师傅,“看到图纸上标注的这四个位置了吗?咱们需要在这里开孔,然后把这几根预制好的短管焊上去,角度要严格按照图纸来,这是二次送风口,用来补充氧气,让那些没烧完的煤气能继续燃烧。”

  他拿起一根用废旧钢管截好的短管,比划着安装的角度和深度。

  焊接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在这种老旧设备上开孔焊接,更是考验功夫。

  张师傅和孙师傅都是厂里的老师傅,经验丰富,但看到姜晨那精确到毫米的要求和对焊接角度的苛刻,还是忍不住嘀咕:“这要求也太细了点吧?差不多就行了呗。”

  “不行,张哥。”姜晨立刻摇头,表情严肃,“这个角度直接影响二次风喷入的深度和覆盖范围,差一点,效果就可能打折扣。咱们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他的坚持让两位老师傅没再说什么,拿起焊枪和切割工具,一丝不苟地按照图纸要求开始作业。

  刺眼的弧光亮起,伴随着滋滋的声响和金属熔化的气味。

  最后是烟道的改造。

  姜晨直接带着老刘和几个身手灵活的工人,钻进了相对狭窄的烟道内部。

  “刘班长,您看这里。”姜晨用手电照着烟道内壁,“咱们在这里加一道挡火隔板,不用太厚,能改变一下烟气流向就行。然后在后面这个转弯的地方,焊上几根这样的角铁,做成扰流筋。”他用粉笔在布满烟灰的内壁上画着标记,“这样能让高温烟气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跟水管充分换热,而不是一股脑直接跑烟囱里浪费掉。”

  老刘看着那黑漆漆、积满烟灰的烟道,又看了看姜晨图纸上那几道看似简单的隔板和扰流筋,将信将疑:“就这么几块铁皮,真能管用?”

  “管用不管用,试试就知道了。”姜晨笑道,“原理很简单,就是让热量多走点弯路,别跑那么快。”

  整个锅炉房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工地。

  拆卸、砌筑、打磨、焊接、安装……不同的工种在姜晨的统一指挥下,围绕着这台老旧的01号锅炉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姜晨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现场指挥官,不停地在各个作业点之间穿梭,时而俯身查看尺寸,时而拿起图纸与工人讨论细节,时而用粉笔在地上或设备上画着示意图。

  他的专业、冷静和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准把握,逐渐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

  原本那些觉得他只是“纸上谈兵”的老师傅们,也开始由衷地佩服这个年轻人的“门道”。

  他不仅懂原理,似乎还对各种加工工艺了如指掌,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指出问题的关键。

  然而,改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就在二次风管焊接即将完成时,意外发生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