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重启人生:校园网红横扫娱乐圈

第140章 小品排演

  陆士宁并未理会周围的反应。他迎着那位提问高管略显惊讶但更多是探究的目光,以及主考官老教授深邃难辨的眼神,继续冷静地阐述他的改进思路。

  “如果让我来调整,弱化时钟的符号感,减少其刻意、突兀的特写和音效强调,我会考虑加入其他相关的辅助意象,比如墙上褪色的家庭合影,窗台上枯萎的植物。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呼应,形成一个更富有解读空间的象征系统,共同指向主题。”

  “主角的内心挣扎的秘密,应更多地通过他与环境的互动细节来展现。比如他对某些特定空间,像对阁楼的回避或异常关注,对某些物品,像是信件、或者旧衣物的异常处理方式。环境本身应成为承载心理和叙事的重要部分,而非仅靠一个核心道具。”

  那位提问的老师,脸上的严肃早已被浓厚的兴趣取代,他微微颔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

  而主考官老教授,镜片后的目光锐利依旧,但嘴角那丝之前几乎看不见的弧度,似乎加深了些许。他没有评价陆士宁的“低级”之说是否妥当,只是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目光扫过全场。

  “关于艺术表达手法的高级与低级,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陆士宁同学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供了具体的创作思路,这很好。艺术创作,既需要严谨的技艺,也需要批判的勇气和独立的思考。今天的讨论环节到此结束。”

  他宣布散场,目光最后落在陆士宁身上,脸上写满了满意。

  陆士宁平静地收拾东西起身,和同组的其他成员告别后独自离开。

  教室内,待其他考生也陆续离开,只剩下三位考官时,那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端起保温杯,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目光却依然锐利,仿佛穿透了墙壁,追随着刚刚离去的背影。

  他转向身边那位面容严肃的中年男子,嘴角牵起一丝笑意:“启明,怎么样?陆士宁这小子?”

  赵启明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脸上严肃的表情褪去,露出一抹无奈又带着几分欣赏的笑意:“年纪是真不大,这口气,也是真不小。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直接点片子手法低级。”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认真起来,“不过,徐老,您得承认,他说的句句戳在点子上,改进思路也清晰可行,不是空放炮。这小子肚子里,确实有货。”

  他重新戴上眼镜,看向老教授徐国璋的眼神带着调侃,“倒是辛苦您老,费这么大劲儿,特意搞来这么一部犄角旮旯、电影节都刷下来的冷门短片,就为了在这儿难为他一下?”

  徐国璋闻言,花白的眉毛一竖,两眼一瞪,带着点老小孩似的恼羞成怒:“哼!什么叫难为他?你以为我老头子闲得慌?要不是冯语那小丫头片子,三天两头打电话在我耳朵边嗡嗡嗡,把陆士宁夸得天上少有地上无双,说他怎么怎么有天分,怎么怎么有想法,在剧组里怎么怎么镇得住场子,你以为我愿意费这个心思?”

  他放下保温杯,手指敲了敲桌面,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和考校成功的满意:“你也不想想,赵启明!这小子,才多大?二十出头!一个电影剧组,从上到下,从制片人到老油条场工,还有冯语那心高气傲的丫头在旁边盯着,他能把这么一帮子人弄得心服口服,安安稳稳拍到现在,还能让冯语心甘情愿给他保驾护航、让整个剧组停工等他考试!”

  “你以为,像往年那样,随便找点经典老片或者大路货的获奖短片,能探得着他的底?”

  徐国璋哼了一声,带着点炫耀的意味:“这片子,法国一个新人导演的习作,在克莱蒙费朗短片节连初选都没进,几乎没人看过!我托了好几个老朋友才淘换来拷贝。要的就是这股子生劲儿!要的就是他没看过,没法靠知识储备取巧!就得让他凭真本事,靠现场那点时间,去抓、去剖、去判断!这才试得出斤两!”

  他看向赵启明,眼神精亮,“你瞧瞧,这不就试出来了?甭管他话说的扎不扎耳,这份眼力、这份思辨、这份敢下判断的胆气,是块好料子!”

  赵启明听着,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也带着深以为然。他掏出烟盒,递给徐国璋一支,自己也点上,烟雾缭绕中,他慢悠悠地说:“是块好料子不假。就是不知道,明天的小品排演,这生猛的小子,还能不能继续生猛下去?”

  徐国璋吸了口烟,眯着眼,半晌才吐出一句:“急什么?明天试试不就知道了?冯丫头把他夸成一朵花,是骡子是马,最后这一哆嗦,拉出来遛遛,全清楚。”

  他顿了顿,嘴角又勾起那丝老狐狸般的笑意,“不过,启明啊,你要是看上了就给他弄去你们班,尽快吧,我怕中戏那帮家伙早就盯上了。”

  两人相视一笑,袅袅的烟雾中,全是各自的算计。

  事实也确实如此,之前陆士宁报考北电的时候,其实中戏、上戏都已经得到消息了,而且和陆士宁说的很清楚,只要愿意报他们学校,会适当给他照顾,但陆士宁却是一门心思考北电。

  第三天,陆士宁和其他考生们散坐在教室里,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谈。不同于前两日的笔试和思辨,今天将要面对的,是实打实的、需要瞬间爆发力、协作力和现场调度能力的表演创作。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大战将至前的沉静,有人闭目养神,有人反复搓着手心,有人则盯着空白的笔记本,仿佛在预演即将到来的风暴。任务重,时间紧,成败在此一举,所有人都默默调整着自己的状态,积蓄着能量。

  教室门被推开,打破了沉寂。徐国璋教授和赵启明率先走了进来。与昨日不同的是,他们身后还跟着几位气质各异、但眼神都透着机敏和观察力的年轻女孩。

  徐国璋站定,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过全场,那股无形的压力感瞬间提升了几个量级。他没有任何多余的客套,声音洪亮而清晰地宣布规则,“各位考生,今天是四试的最后一关:表演即小品排演,规则如下。”

  “延续昨天的分组,每组八人。”

  “现在,每组派一位代表上来抽题。”他指了指讲台上一个不透明的纸箱。

  “抽到题目后,你们有独立排练室可以使用。整个上午,是你们的构思的时间。期间,”他指了指身后的几位女生,“这几位你们的师姐,会作为观察员,全程在场记录你们的创作过程、讨论状态和排练情况。同时老师会不定时地串屋观察。记住,你们在排练室的一举一动,都是考察的一部分。”

  “中午有一小时的吃饭和休息时间。这个时间段内,允许你们小组讨论、对词、完善构思,但绝对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走位排练或表演模拟!”他强调的语气不容置疑。

  “下午两点整,所有人移步北电小剧场。按照抽签顺序,每组直接上台表演你们的小品。在其他组表演时,所有人必须保持绝对安静,认真观看。这是基本的尊重,也是学习的机会。”

  “最终评判,不仅看下午舞台上的呈现效果,也将综合考量你们上午排练过程中的组织协作、创意碰撞、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观察员的记录反馈。明白了吗?”

  “明白!”考生们齐声回答,声音里带着紧绷。

  “好,”徐国璋点点头,示意讲台上的纸箱,“各组代表,上来抽题。”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