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海明威也不知道?
“哦,原来如此。”陈凯歌不住点头,“主要还是毛姆的作品太少,我们读的少,所以对他了解也少。”
杨翊笑道,“会慢慢多起来的。”
陈凯歌眼睛一亮,“杨老师后面准备继续翻译毛姆的作品?”
“如今局势不同往昔,中外交流逐渐放开,国外的各种文学作品也会如潮水一样涌入中国。中国翻译的作品,也要从苏联作家以及欧美部分进步作家这样的狭小区域扩大到全世界范围。毛姆作为英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存在,陆续肯定会有更多人把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
杨翊又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几个,“你们平时看小说多么?”
“他比较多。”张会君指了指陈凯歌,随后又说,“还有我们宿舍的张一谋,也特别爱看小说。”
“我们看的中文小说居多,外文小说比较少。”陈凯歌说道。
这时,302寝室的门又被推开了,一个挺精神的小伙子走了进来。
陈凯歌再次翻了个白眼,“好不容易存了点热乎气,一会儿全没了。”
张会君则笑呵呵地给杨翊介绍,“杨老师,这就是今天拿了第三名的张一谋同学,我们摄影系的,也是我室友。”
杨翊看着张一谋,颇为意外。
从小伙子脸上,倒是能看到后来张一谋的模样,只是“老谋子”一点都不老,除了个子矮点,人还挺受看的。
虽然张一谋是同届同学中年纪最大的,但是看起来比许多同学都要年轻,就比如这会儿坐在屋里一言不发的田壮壮。
“杨老师好。”张一谋说话还带着些西北口音。
“你好,张一谋同学。”
“他今天也看了《教堂司事》。”陈凯歌说道。
杨翊点点头,怪不得张一谋也认识他,原来是看了小说。
他倒是没想到,就今天上午那一两个小时的功夫,竟然有这么多人都看过《教堂司事》。
“刚才你没来的时候,我还跟杨老师说,你看书比较多呢。”张会君笑道。
张一谋笑着摇摇头,“没有,没有,我就是爱看,但其实看的不多。”
“你谦虚什么嘛。”张会君撇嘴。
“我没有谦虚。”
“这还不谦虚。”
张一谋笑了笑,没再说话。
“你们平时看什么书?”杨翊问道。
“其实我们平时看一些期刊比较多,小说什么也是从杂志上看,《收获》、《人民文学》之类的。”
“好看的也不多。”陈凯歌嘀咕了一句。
陈凯歌这么一嘀咕,杨翊就知道他想说什么。
他受《今天》影响很深,瞧不上伤痕文学,而现在各大文学杂志又是伤痕文学泛滥。
赵非好奇问道,“杨老师,外国有哪些比较有趣的作家么?”
杨翊笑了起来,“你这个问题答案可就比较多了,毕竟‘外国’这个范围也太广了。美国有海明威,福克纳这样的作家,英国有毛姆,狄更斯,乔治·奥威尔。”
几个学生相互看了看,都从彼此眼中看到疑惑,随后又都松了口气。
既然其他人也都不知道这几个作家,那也没什么好丢脸的了。
“杨老师,这几个作家里面,我就知道狄更斯一个。”
“海明威你们也不知道么?”杨翊有些惊讶。
“不知道。”几人齐齐摇头。
他们不知道福克纳,杨翊可以理解,毕竟福克纳的作品在中国不仅译文几乎没有,就连英文版都很难找到。
不知道乔治·奥威尔,杨翊也可以理解,因为国内翻译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也很少,而且有些作品只在小范围内传播。
比如今年上半年,《国外作品选择》刊登了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译文版,但《国外作品选择》当时只在内部发行了几千份,师大资料室有一份,杨翊看过,是董乐山翻译的。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海明威,杨翊有些意外,因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已经有不少中文版了,而且译者还是余光中、张爱玲这种知名人物。
不过细想想,他们不知道海明威也可以理解。
《老人与海》几个版本都是五六十年代出来的,而那个时候的中国正经历一些特殊情况,这些译本在大陆不具备广泛传播的条件。
而且六十年代战争爆发,中美关系对立,美国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也受到了限制。
杨翊只说了英国跟美国,其实还有很多国家的作家他都没说,比如他喜欢的普鲁斯特、卡夫卡、加缪,因为他知道,这些作家陈凯歌他们更不知道。
特别是卡夫卡,杨翊这几个月,压根就没见过卡夫卡的作品。
“海明威也是个有意思的作家,有机会的话,你们可以了解了解。”杨翊笑道。
张会君挠了挠鬓角,“我们也没渠道了解啊。”
陈凯歌则笑道,“那就请杨老师多多翻译,这样我们就能看到更多好作品了。”
杨翊点点头,他倒是挺想翻译《老人与海》,回头还要去寻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老人与海》的英文版。
这时候陈凯歌让了一遍烟,大家开始吞云吐雾,聊的话题也变得丰富起来。
他们问了一些关于师大的问题,又聊了他们电影学院的生活。
这年头,各个学校的学生情况差不多,都是苦中作乐。
聊着聊着,张会君突然神秘地问,“你们饿不饿?”
陈凯歌乜了张会君一眼,“饿了又怎么样,你能弄什么吃的来?”
“你们等我一会儿。”张会君笑着站起来,然后就跑出了302。
他这一走,就是好长一会儿。
大概过了二十分钟,张会君端着一个冒着热气的饭盒过来。
到了屋里,张会君用手在饭盒上扇了扇,杨翊他们就闻到了一股肉香味。
杨翊伸头看去,饭盒里面除了白菜、黄豆之外,还有一些带着骨头的肉,看起来像是禽类,但是又比鸡小很多,像是某种鸟类。
“这是?”杨翊好奇道。
陈凯歌笑道,“这是他们在操场后面平房里面逮的家巧儿,我还以为你们都吃完了,没想到还有存货。”
“嘿嘿,就最后几个了。杨老师,这一份给你。”
杨翊推辞道,“这怎么好意思,还是大家一起吃吧。”
“没事,我们宿舍里面还有,顾常卫他们正在盛,我过去端过来。”说完,他就把饭盒递到杨翊手中,“杨老师快趁热吃吧。”
杨翊接过饭盒,还有点不好意思,陈凯歌他们都催,“杨老师,尝尝。”
“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杨翊点点头,先夹了个白菜。
这白菜肉乎乎的,已经吸满了汤汁,一口下去,既有白菜的清爽,又有雀儿汤的鲜美。
吃完了白菜,他又夹了个麻雀腿放进嘴里。
这麻雀他们应该是用油炸过了,还裹了一点盐,咸香味直接朝着天灵盖上面冲。
黄豆泡在这样的汤里,口味自然也不会差。
杨翊吃的时候,其他几个人都直愣愣地盯着他看,个个都在咽口水。
陈凯歌他们还不时地朝着门外看,盼着张会君早点过来。
期间他们也给杨翊说了食材的情况,原来在他们学校操场后面有一排平房,有些窗户破了,天一冷,麻雀就喜欢进去过夜。
张会君他们几个发现这个情况,经常去围剿麻雀。
只是后来知道的人多了,麻雀就被捉没了,张会君今天弄的这个麻雀,也是留了挺长时间。
五六分钟之后,张会君终于回来了。
张会君手里端着一个橘黄色的盆,杨翊看到那个盆的时候,顿时感觉天都塌了。
杨翊记得这个盆,之前他去306的时候,亲眼看到盆里面泡着一堆袜子。
他不会认错,这个橘黄色的盆十分特别,跟普通的搪瓷盆不一样,侧边掉了漆,还写了一行英文——made in china。
一想到自己刚才吃的那些东西就是从这个盆里盛出来的,杨翊感觉胃里面有什么东西在往上翻涌,饭盒里面的肉香不在了,变成了306那独有的酸臭味。
他知道这是心理作用,但问题是这种心理作用很难克服。
你明知道装了屎的碗,洗一洗用来吃饭,可能比猪大肠要干净,但是你肯定愿意吃猪大肠,却不愿意用装了屎的碗盛饭吃。
杨翊看着饭盒里面剩下的那一半,心情十分矛盾。
他也不知道,没吃完到底是该庆幸还是该懊恼。
想了想,他还是觉得懊恼居多,因为他现在必须在已经知道真相的情况下,继续把剩下的那些吃完。
杨翊独自做思想斗争的时候,陈凯歌他们几个却吵了起来。
“张会君,你也太小气了,就剩了这么点?”看到车里面所剩不多,陈凯歌抱怨了一句。
张会君撇嘴道,“有的吃就不错了,别唧唧歪歪的。”
“是有点少了啊。”田壮壮也跟着陈凯歌抱怨,但是手却没停,直接用碗在盆里面舀了大半碗。
这家伙不爱说话,却无疑是个行动派。
本来盆里就不多,田壮壮舀去大半碗,就更少了。
陈凯歌连忙也用碗去打了半碗,他还准备再给自己碗填满一点的时候,张会君把盆挪开了,“我们仨还没吃呢。”
张一谋笑着摆手,“没事,我不饿,就不吃了。”
他说不饿,自然是假话,刚才看杨翊吃的时候,他咽下的口水一点都不少。
赵非也想发扬风格,说不吃了,但最终还是欲望战胜了风度,没有说出口。
盆里面剩下的,估计也就只有大半碗了。
见他们纠结,杨翊笑道,“会君你给我打得太多了,我都吃不完,你们要是不嫌弃,我这剩下的给你们。”
张会君连忙摆手,“杨老师你别客气……”
“我不是客气。”杨翊直接把饭盒塞到了赵非手上,“中午本来就吃了饭,不是特别饿,你们要是嫌弃我吃过了,那就倒了吧。”
“不嫌弃,不嫌弃。”赵非直接端起了饭盒,狼吞虎咽起来。
多了杨翊这半盒,事情好办很多,张会君将盆里面剩下的那些分成两份,他自己跟张一谋一人一份,大概每人小半碗的样子。
几人一边吃,一边感慨,杨老师真是个克己复礼的君子啊。
大概是张会君端盆的时候,香味散了出去,不一会儿就有几个眼睛冒绿光的同学找了过来。
只不过,他们到的时候,盆里面连口汤都不剩了,麻雀的骨头渣都被张会君用碗刮得干干净净。
……
吃完没多久,杨翊就起身告辞了,他要赶学校的班车回城里面。
班车路过师大的东门,杨翊跟徐晓直接下了车。
下车之后,徐晓挺兴奋的,她一想到汪岁寒他们听到杨翊在《世界文学》上发表过作品后脸上浮现出的惊讶表情,就十分高兴。
“杨老师,下一期《世界文学》出来之后,他们肯定会找里面的《万事通先生》看,说不定今天回去就要找上一期的《世界文学》,看那篇《乡村医生》。”
没等杨翊说话,徐晓又说,“那篇《教堂司事》在他们学校肯定能传开。”
杨翊笑了笑,“这是你的功劳。”
“我就是顺手带过去而已,主要还是杨老师你翻译的好。可惜手抄太慢了,要是学校出版社能帮你做一个翻译集子就好了。”
“我们学校有出版社了么?”杨翊疑惑道。
“还没有,不过快了。我听印刷厂的刘老师说了,应该就是这几个月的事情了。”
“你消息还挺灵通的。”
徐晓得意道,“那是,杨老师你以后想要知道什么消息,只管来问我。”
其实徐晓消息灵通,杨翊倒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徐晓除了往学校印刷厂走动多,还参与学校刊物的编辑,关于这方面的消息肯定很多。
“正好我有个事情想要麻烦一下你。”杨翊顺势说道。
“杨老师你别说麻烦,有什么事情只管说好了。”
“你有什么渠道能搞到《老人与海》的英文版?”
“老人与海?”徐晓面露疑惑。
杨翊抿了抿嘴唇,得,就连徐晓都不知道《老人与海》,可见美国作家在中国传播确实少。
“就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大概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
“老人于海,嗯,我记得了,回头我帮你问问吧,北岛他们可能会知道。不行的话,我再找其他人问问,这个杨老师你不急吧?”
杨翊摇头,“不急,如果不好找,也不用花太多力气。”
“嗯,我知道。”
徐晓点点头,却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帮杨老师找到。
……
从电影学院回来,杨翊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每天在资料室坐完班,就去给慢班的学生上课,结束之后回宿舍翻译《烧马棚》跟《珍珠项链》。
按理说,干工作要先易后难,《烧马棚》跟《珍珠项链》比起来,肯定要更难,不过杨翊还是把《珍珠项链》放了放,先翻译了《烧马棚》。
他倒是也不急,基本上每天翻译出两千多字就停下,不让自己太累。
过些天,他要轻松些,因为英语班这学期的课要结束了,过些日子杨翊给他们安排完期末考试,就能给他们放了。
这样一来,下班之后,他能多出两三个小时时间,每天翻译的量也能跟着上来。
一转眼,就到了腊月。
来到腊月,年味就渐渐出来了。
这年头大家缺衣少食,对过年的重视却胜于后来,好像这一年的日子,都是为了除夕那一天。
特别是腊八一过,许多人家就已经开始准备年货了。
因为市场不发达,很多东西不是说想买就能随时买,所以要提前做好规划,三不五时地上一趟街,碰碰运气。
能早点买的东西,要尽量早买,一则是越靠近除夕就越难买到,二则是到时候再想买到,需要付出的钱就要更多些。
杨翊还是如往常一样,几点一线,偶尔会去一趟东门,问有没有来信。
信一直没有,杨翊后来去东门的频率也越来越低,到了二月一号,也就是农历腊月十五日,杨翊已经有一个礼拜没去东门了。
傍晚,杨翊正在给慢班的学生改试卷,宿舍的门被敲响了。
“杨老师。”
是牛小奇的声音。
杨翊连忙放下笔去开门。
牛小奇笑呵呵地拿着一封信,“杨老师有你的信,本来准备明天早上带去资料室的,但是想到你挺关心的,就给你送来了。”
“麻烦你了。”
杨翊接过信,看了看寄信地址,微微有些失望。
他将《棋王》投给了《燕京文艺》,但是这次寄信过来的却是《世界文学》。
“杨老师,信送到,那我先走了。”
“嗯,你慢走。”
杨翊笑了笑,等到牛小奇走后,他关上门回到桌边坐下,随即将来信拆开。
是编辑部寄来的,说是《教堂司事》过稿了。
《教堂司事》不是北岛帮忙接的活,所以杨翊直接把稿子寄给了《世界文学》,而《世界文学》自然也是直接回信给杨翊。
不过写信来的,还是杨翊的责编黄晓辉。
这次黄晓辉没有像第一次一样,用很长的篇幅跟杨翊讨价还价,而是直接说了稿费是千字三元。
《教堂司事》总共三千六百余字,他们愿意支付稿费十一元,杨翊不用回信,钱会直接汇过来。
虽然《教堂司事》的字数比《乡村医生》少,但稿费却多了两元。
除了说稿费的事情,黄晓辉也建议杨翊能够多多翻译毛姆的短篇小说,他们杂志有需求,之后他又列了四篇毛姆的小说,分别是《红毛》、《赴宴之前》、《风筝》以及《舞男与舞女》,让杨翊不要翻译,因为之前他们杂志已经刊登过了。
看到这里,杨翊笑了笑,正好他手里还有一篇没有翻译的《珍珠项链》,翻译好了可以直接送过去。
又来了十一块钱的稿费,杨翊十分高兴。
加上这十一块钱,他的存款已经有一百七十多元钱,等到这个月工资一发,明年开年他就能把陈琪的自行车钱一百六十元给还掉。
比较遗憾的是,《燕京文艺》的回信迟迟没有等到。
明明给《燕京文艺》的投稿要早很多,却先收到了《世界文学》的稿子。
杨翊之所以选择把《棋王》投给《燕京文艺》,一方面是他看了看各大文学杂志最近几期的作品,《燕京文艺》现在的风格挺适合《棋王》,另一方面,《燕京文艺》很近,投稿跟回信应该都要快点。
时间过去这么久,杨翊已经开始想着,《燕京文艺》就算不过稿,也快点把退稿寄回来,这样他就能再另投其他杂志。
要是《燕京文艺》一直不寄退稿,杨翊就要等三个月后才能另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