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月朗,羽已经记不清祂到底在湖畔看过多少次像这般美丽的夜晚,只是这一次格外让祂感到愉悦。
几十天的悉心观察,终究是有了一些成就,羽觉得,祂似乎依稀看到了那扇进化的大门。
陆生动物的骨骼,心肺等等各种器官的完美协同一度让羽不知所措,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下,想要模仿这种生命,几乎就和凭空创造生物别无二致。
但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继续强化蚁群的念头诞生以来,已经有了三四年之久,直到这个美丽的夜晚,一条条随着一条条微不可查的丝线在新生的幼虫体内蔓延,一条进化的路也摆在了角蚁们的面前。
那是它们的“气管”,某种意义上而言,也可能将其称之为“肺”,它可以将幼虫从外界汲取的空气通过这些无比细微的“管道”运送至全身,从而强化它们的呼吸功能!
它远没有那些陆生动物体内的肺部器官那样精妙和复杂,某种意义上而言只能说是一些能够主动从外界汲取空气的管道而已,简陋得宛如现代豪宅旁边的茅草厕所一般。
但对于角蚁个体而言,它却是宛如重造躯体一般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原有基因体系的限制,赋予了这种生命更进一步的可能!
望着夜空之中模糊的皎月,羽尽情释放着心中的喜悦之情,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随着蚁群的成长,祂终将做到祂想做到的一切。
……………
转弯又是两年季节轮替,巢穴群的控制范围又沿着湖畔向周围扩散了两倍,与早先在森林中安家的族群合为一体,一条蜿蜒的河流从蚁群的领地之中流过,带给羽许多新奇的体验。
地面上,一群拇指大小的奇怪生物正在笨拙地用自己身下的五对足肢爬行,但却怎么都不得要领。
相比起那些甲虫而言,它们几乎没有任何防护,柔软的身体就这般暴露在空气之中,好在这里是属于蚁群的绝对领地,几乎不存在能够直接伤害到它们的生物。
这几条奇怪的大虫子,就是羽最新的实验品,孵化它们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在“肌肉”的协调运动下,更多足肢对于蚁群行动效率是否有提升作用。
看这些虫子摇摇晃晃笨拙的样子,就仿佛是将角蚁的灵魂塞进了这个羽自己也说不清楚算是怎样结构的身体之中一般。
而事也的确如此,没有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一股脑地“创造”出这样一种奇奇怪怪的生物,它们不会走路也很正常。
羽相信它们总会适应,到那时这项实验自然会得出结论。
两年时间里,羽其实一共就做了两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孵化出一种结合了蚁群外骨骼与密集“气管”呼吸系统的成熟虫类,得益于呼吸系统的改善,兵蚁们再一次拥有了更大蚁酸的身躯,如今发育成熟之时,已然可以有三分之一个成人手掌大小!
这在昆虫界简直就是巨无霸一般的存在,没有任何虫类敢于招惹它们,再加上巢穴中褪皮进化成熟的个体日复一日的增长,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甚至可以将这里的虫类换成陆地生物。
至少在已探索区域内是如此。
当然,蚁群个体的体型增长也同样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最为严重的毫无疑问还是食物问题。
一片土地上的资源不论如何计算都始终是有限的,能供养十万只昔日微小的角蚁,不代表还能供养如今同样数量的兵蚁。
这件事情甚至不会随着蚁群扩张后土地的范围大小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他食物进项的话,羽不可能再保持如同往常那样的种群密度。
两年来羽也想了许多办法,包括扩大“米”植株的种植面积,寻找新的高产植物,亦或者干脆扩大“鼠妇”养殖范围等等,但效果其实都不明显。
祂知道,这是环境带来的系统性限制,祂所做的努力只能缓解这一点,却无法从根源上改变。
“除非蚁群能像“鼠妇”们一样,直接吞食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来生存。”
尽管造成了这样那样的新问题,但羽仍然为之感到高兴,蚁群整体数量上的缩减并没有导致羽自身的虚弱,反而让祂感觉思维更清晰了一些。
显然,数量并不是决定蚁群强大与否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除了这一点之外,两年来羽在改造蚁群个体上的的另一个成就,就是那些此时正在水面扑腾着,尝试向前游动的另类虫子了。
它们看上去和普通的兵蚁并没有很大差别,至少从上方看下去是这样的,然而在水面之下,它们原本细长的足肢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扁平状的“蹼”,这让它们能够更方便地拨动水流从而推动自己向前。
除此之外,它们的头部也有了一些变化,如果放大观察,就能够发现这些虫子在水面扑腾之时,往往会在空气层上有一个短暂的停留,这是它们在“吸气”,借助于能够自行收缩的封闭结构,它们能够将“吸”入体内的空气较长时间的留存利用,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潜水”的目的!
虽然这只不过相当于一种“憋气游泳”,但对于羽来说,这也同样代表着神秘的水下世界对自己掀开了一角面纱。
对于各种陆地生物和河流中两栖生物的长期观察和实验就得到了以上两项成果,相比于以前频繁地改动角蚁基因完成它们事实上的进化而言,这样的成果显得太过缓慢,但只有羽自己知道此时的自己相对于之前强大了多少,在这两年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又付出了多少的精力。
这两个时期的基因改动难度,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至于此时地面上还在扭动身体,非常别扭地试图爬行的虫子,不过是羽顺手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成果所做的测试而已,相比前两项而言算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