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相互接触了不短的日子,但羽仍然听不懂这些伊甸人在说些什么。偶尔能捕捉到一两个词汇,但终究还是无法全句理解。
想要用这种笨办法学会对方的语言,就是需要极其庞大的词汇积累和不断验证,然而遗憾的是,虽然双方都已经认识到了对方的存在,并且互相都还算得上重视,但伊甸人对虫群的防备却可以说相当谨慎。
因此,直到现在羽都只能通过观察来大致判断对方要做什么。
祂相信经历了火烧丛林这件事之后,不论对方在古城之中有没有找到他们的目标,也不太可能再主动来找虫群的麻烦,因为羽已经在事实上率领虫群“让”出了这片土地,再没有阻碍对方的行动。
当然,直到现在这群伊甸人的实验室中还保留着一批甲镰虫作为研究对象这件事,在现在这种条件下已经不算什么,羽需要时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深挖虫群迄今为止所遇到的所有物种的基因,来尝试对它们进行重组,尽一切努力让虫群尽快强大起来。
这是这场甚至算不上战争的战争给羽的最大启示,看似虫群在对方最开始的试探行动中不落下风,但其实完全不是敌人的对手,它们往往需要付出千百倍上万倍的死伤才能给敌人造成伤害,而对方只需要一把火就能让虫群流亡逃窜。
这样不行!
对待这样的敌人,虫族的需要更加强大的个体!
羽在心中发狠,虽说相对于两个互不相同的种族而言,之前的行动根本谈不上谁对谁错,但虫族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要说让羽无动于衷,那是绝无可能的。
祂记住了烈火中虫群损失的一切,尽管即便如此祂心中也依然毫无波动,却不代表着祂就认了这个结果。
…………………
接下来的日子里,虫群在羽的指令下相对低调地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之中,无数新生的虫后一点点向外探索土地,不断搜集资源之下,一只只幼虫诞生,虫群的数量开始恢复,并且继续增长。
而羽则将祂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解决能源问题的研究之中,弱化了对伊甸人的关注,只是派出体型更小的飞蚁寻找他们的聚落,进而识别对方的语言,仅此而已。
日复一日的钻研让羽渐渐忘却了时间,祂甚至没有感受到随着虫群无意识地发展给祂带来更便捷的思维,于是日升月落,转眼三个月便这样悄然流逝。
直到一片田野映入羽眼帘之时,祂才猛然惊醒,对绿蚁幼虫的研究似乎有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需要时间去抓住那一丝灵感,而之所以被惊醒的原因,则在于这片广阔的田野之中点缀着的那些显而易见地人造物。
伊甸人似乎特别钟情于光滑的椭球形或者规则的各种棱角建筑,他们将一座座农庄修建得宛如点缀在田野之上的气球一样,在这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放眼望去,金黄的作物和规整的建筑,以及纵横交错的道路,在夕阳下构筑成了一副完美的田园牧歌的景象。
“终于找到了!”
这并不仅仅是一处农庄,羽相信顺着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虫群一定可以找到更多更大的城镇。
也就是说,祂已经发现了这个文明的主要聚居地!
沉吟了许久,感受着虫群在祂潜心研究这段时间的发展以及潘多拉地区的变化,羽最终还是没有冲动地让虫群去做些什么,反而有意地避免去破坏这些伊甸人的劳作物。
祂还不想让对方这么快就再次关注到虫群对他们的威胁,因为祂看到,在昔日虫群生存的主巢湖畔,伊甸人在那里用几乎掘地三尺一般决心,挖开了一片又一片的虫巢通道,将巢穴中昔日没有来得及转移的一切物质翻出地表,以古城所在的荒原为中心,他们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之内,就将方圆数十公里的庞大土地翻了个底掉!
留存在那里的少数虫群或者成为了他们新的研究对象,更多的则干脆就直接成了这片因为大火而变得更加肥沃的土地养分的一部分。
在祂收拢精神的这短短的时间里,伊甸人竟搞出了如此巨大的工程,这也让羽深刻地认识到了虫族和对方的现阶段的差距。
也许双方之间的赛道并不完全相同,但科技文明并非不值得敬畏。
祂不愿意在此时莽撞地冲向去暴露虫族更多的信息以让这群智慧生物集结更多力量对付尚且弱小的虫族,因此只是让飞蚁参考着本土的蚁种大量孵化,作为祂的耳朵和眼睛,去观察,聆听和探索,积累对方的词汇,进而学习对方的一切。
做好了这一切后,羽再次陷入了深层次的钻研之中,一道道基因片段在祂脑海中浮现重组,各式各样的蛋白在基因的操控下表达扭曲,空间结构的微小区别就能赋予它们完全不同的功能和属性,这一切都让羽沉醉着迷,也让祂的工作更加小心谨慎。
时间就这般一点一点过去,虫群在地下扩张着自己的巢穴和土地,飞蚁们则顺着道路探索着这片属于伊甸人的领土,他们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和小镇,越过山脉,跨过河流,随着道路越发宽敞,于是一座城市就在它们眼前拔地而起!
极其短小的视野限制了它们对全局的观察,但庞大的数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短板。
在通过乡村积累了许多词汇和语言之后,虫群第一次进入了伊甸人的城市之中,接触到了真正的文明中心。
于是,在羽分出部分精力的操控下,悄无声息地渗透开始了。
飞蚁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大大小小不下数十次变异,它们一点点取代了周围各种昆虫的生态位,也因此拥有了多种多样的形态,这些生物的基因为羽提供了许多参考,但在此时,最重要的成果却是为虫群的渗透提供了绝佳的伪装。
如果没有刻意去研究的话,很少有人会想到身边那些过往许多年来司空见惯的微小虫子,会是某个存在的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