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转机
相比外城,内城城墙更加高大坚固,高达12米的城墙,对于云梯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除了高度之外,夯土包砖的结构,让城墙具有更强大的抗炮击能力。
当郑森率领大军抵达内城外,看着眼前这宏伟的城墙时,也不由生出一丝无力感。
除了用人命去填,他实在想不出其他办法,能在短时间内攻下眼前的这座内城,建奴的守将不简单啊。
就要止步于此了吗?
他心里充满不甘,拿下外城的喜悦,也被冲淡了许多。
“森儿,别灰心,我们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可以了,陛下交给我们的任务是迫使建奴撤军回防,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郑鸿逵对着侄儿安慰道。
他有些担心郑森会意气用事,强行攻城,这样除了徒增伤亡之外,没有任何的用处。
“叔父,我就是有些不甘心而已,这么好的机会,如果我手里有十万大军——”
郑森颓然一叹,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下一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再可以拥有这马踏紫禁的机会了。
城头上洪承畴看到明军并没有进攻的意图,也是松了一口气。
他虽然对自己的指挥和城墙的防御有信心,但无法掌控士卒的情况,如果明军不计伤亡地进攻,肯定会有人提前崩溃,不是明军就是他们汉八旗。
其实郑森真的想过不计伤亡进攻,如果主将是他的话。
正当郑鸿逵准备下令撤军回营的时候,突然有人上报,说有自称是朝廷使团的人求见。
“什么朝廷使团?”
郑鸿逵有些疑惑。
之前,朝廷派使团封赏吴三桂的时候,他还在镇江,并不知道这件事。
“叔父,见一见不就知道了?”
郑森说道。
“对,带他来见我。”
不一会儿,一个穿着绯红官袍的男子就被一队甲士带了进来。
“礼部侍郎周镳!”
男子对着郑鸿逵拱了拱手,表明身份。
“镇江总兵郑鸿逵,周侍郎为何会在这里?”
郑鸿逵问道。
周镳脸露唏嘘,“几个月前,本官奉命出使建奴,至于原因,我不方便讲,总之是身负重任,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忍辱负重,夜不能寐——”
“周侍郎辛苦了,我这就让人带侍郎下去休息。”
“别,我还有要事没说,在出使前,内阁让我办一件大事,就是抵京后,秘密接触吴三桂旧部,看能不能拉拢一些不愿为满人卖命的忠义之士,经过我不懈努力,终于有了一点成果。”
听到这话,一旁的郑森顿时有些激动了,直接上前抓住周镳的双臂,“周侍郎的意思是已经策反了一些人?他们在不在守军之中?”
“嘶——痛痛痛,快放手。”
“不好意思,周侍郎你没事吧,是我太激动了。”
“没事,我的确暗中策反了几个底层军官,他们刚好在汉八旗任职,所以我得知你们攻进来之后,第一时间就来找你们了。”
周镳说道。
“太好了,真是天助大明!”
郑森满脸兴奋,如果有内应策应,那攻入内城的几率就大大提升了。
“那些人信不信得过?”
郑鸿逵提出怀疑,总觉得事情太凑巧了。
而且周镳在城里居然没有被建奴抓起来,这有些说不通啊。
“郑总兵,多虑了,我策反他们的时候,还不知道你们会打进来,他们没必要骗我,再说我在官场打拼这么多年,别的本事没有,就练了一双慧眼,会看人,这些日子都是靠着那些人帮忙,我才没有被多尔衮抓起来。”
周镳有些不高兴道。
郑鸿逵笑了笑,不以为然。
就算那些人真的被策反,但现在这种情况,也根本联系不上,更别说如何里应外合了。
“周侍郎现在的情况你也看见了,我们虽然攻破了外城,但对内城却没有任何办法,你能联系到那些人吗?”
郑森满怀希望。
周镳捏着胡子,露出一丝笑容,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前几天你们攻下天津的时候,我就已经与他们联系过了,并约定了起事的信号,本来我还苦恼如何跟你们联系,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就攻进来了。”
随后,他就把约定的信号告知郑森。
-----------------
夜幕降临,大地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此时,洪承畴并没有回府,而是带着几人在城头上巡逻。
与灯火通明的内城相比,外城没有一丝光亮,十分安静,仿佛一座深渊。
但越是如此,洪承畴心里就越不太踏实。
“大人,时辰不早了,您一天没有吃过东西了,还是先回府休息一下吧。”
身边的一个将领劝说道。
“不碍事,今夜轮值的人多安排几队,其余士卒无令外出者斩。”
洪承畴一边走,一边吩咐道。
一直等到三更天,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去休息。
第二天一早,城外鼓声大作,很快就有人前来告知明军攻城了。
正睡得有些迷糊的洪承畴心里一惊,顿时清醒了过来,连忙穿戴整齐,急匆匆赶去了城头。
城外,数万大军在郑森的指挥下,源源不断地朝着城墙发起进攻。
洪承畴一边指挥守城,一边留意战局的变化。
明军进攻看似十分猛烈,但雷声大雨点小,而且撤退也很快,没等城上守军松口气,下一轮进攻又来了。
洪承畴顿时看出这是敌军的疲兵之计,想让守军一直处于绷紧的状态,不敢放松片刻。
如果短时间还没什么,但时间一长,铁人都坚持不住。
但就算明知道是疲兵之计,洪承畴也不敢让太多守军去休息,就怕万一敌军假戏真做。
这样的进攻,一直持续了四五天,双方伤亡不少。
特别是明军,后方的伤兵营人满为患,充斥着痛苦的哀嚎。
郑鸿逵看着伤亡统计,心中滴血,要不是郑森一直坚持,他早就下令退兵了。
而清廷守军的伤亡也不低,打到现在,对身体和精神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如果不是洪承畴亲自带着督战队督战,并且对守军许以重利维持士气,只怕守军已经崩溃了。
“森儿,明天一战,不管成败,必须撤军,这件事没得商量!”
外城中军大营,郑鸿逵满脸严肃地对着郑森发出最后的通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