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利用
虽然自己的出现让他放松不少,但其微蹙的眉头间,仍残留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陈禹也不急于追问,转而欣赏起沿途风景。
街道两旁房屋上繁复的羽蛇神羽毛浮雕与太阳神彩绘,即使多次目睹,仍令人惊叹其文明的璀璨。
陈禹忽然注意到,街面上比先前多了许多陌生的旗帜和装饰品,且似乎按红、绿两色泾渭分明地分属不同阵营。
他下意识看向国王,猜测这或许与稍后要谈的事情有关。
不多时,队伍抵达宫中。
陈禹在侍女服侍下洗漱更衣,换上一身棉质红袍,将那件象征性的黑羽斗篷送去保养。
随后,他径直来到会议室,听取蒙特苏马三世对近期局势的汇报。
在国王的详述中陈禹了解到自上次成功围剿西班牙人骑兵后,海边残余的西班牙人曾不死心地寻来,但被陈禹所授的埋伏法全歼。
自此,他们再不敢靠近林地或主城方向。
而当初为西班牙人提供支援的敌对城邦特拉斯卡拉,其内部出现了分裂。
国王一派主张与西班牙人合作即带路党,而新生的另一派则坚决抵制。
虽势力尚弱,却在其国王的围剿下,依托乡村与密林顽强周旋,暂时无力威胁阿兹特克。
由于先前将防疫之法传播给各个依附的城邦,教导他们使用办法,现在整个阿兹特克帝国的疫情都差不多控制住了。
反倒是给西班牙人当带路党的那些城邦被他们误伤,损失惨重。
“正因外部压力渐消,”国王语气沉重起来,“阿兹特克内部……反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内耗。”
听完汇报,陈禹闭目沉思,食指轻敲扶手。
片刻后,他停下动作,问道:“也就是说,因疫情控制之法传遍各地,局势趋稳,你们便要召开‘三城同盟会议’了?”
所谓三城同盟,是由特诺奇蒂特兰(首都)、特斯科科、特拉科潘三大城邦及众多附属城邦组成的帝国核心。
战时统一由国王指挥,但各城邦内政仍由其统治者自治。
此会议决策重大供奉分配、大型建设及对外邦交等核心事务,需三位统治者达成共识,象征同盟团结与共担责任。
以往会议地点三城轮换,但因本次疫情始于特诺奇蒂特兰,危机解除后,会议便定在此地。
“是的,先知。”国王忧心忡忡,“本是沟通和确定责任的好事,但此次……不同以往。”
陈禹了然:“我明白了。先前同盟以你为主导,掌控战争与宗教方向。但疫情导致你们人口战力锐减,虽另两城感念你们提供的解法,却也生出了觊觎主导权之心。”
国王一把抓住陈禹的手。
“不止主导权!除了坚决剿灭西班牙人的国策可能动摇外,我更担心的是据密报,另两城邦中,已有不少官员贵族被西班牙人收买或胁迫。
我怀疑他们此行队伍里,很可能就藏着西班牙人。这或许是西班牙人近期唯一能混入主城的机会。”
听完蒙特苏马三世的忧虑,陈禹拍了拍他略显颓然的肩膀。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先等等洛克祭司的消息。”
他料到洛克未能第一时间赶来,正是因需接待那两个城邦的使团,作为礼仪的最高官员,洛克必须到场周旋,以防生乱。
说曹操,曹操到。
议事厅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陈禹抬眼望去,恰见洛克祭司跨过门槛。
“先知大人!洛克未能第一时间恭迎圣驾,请先知责罚!”洛克深深行礼。
“不必了,”陈禹扶住欲跪的他,“你为帝国尽职,何罪之有?”
“谢先知!”洛克抬头,眼中亦充满重逢的喜悦。
但陈禹敏锐地捕捉到他眼底深藏的疲惫。
“坐。”陈禹示意。
洛克如蒙大赦,几乎是跌坐在旁侧的座椅上。
紧绷的腰背瞬间垮塌,他长长吁出一口气,试图驱散周身倦意。
蒙特苏马三世虽然能看出他的疲惫,但是事情紧急,他还是迫不及待地问道:
“洛克祭司,可探明他们此行的真实意图?”
洛克祭司神色凝重地点点头:“已确认。
此行目的有三:一为商讨是否增加附属城邦的供税比例;
二为调整对西班牙及敌对城邦的外交政策;
而最重要的第三点那两个城邦,都想争夺未来三年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嘭!”蒙特苏马三世气得一掌拍在桌上,指着门外怒骂。
“狼子野心!当初就不该将防疫之法给他们!竟想趁我们都城元气大伤之际夺权!”
陈禹则摩挲着下巴,陷入沉思。
片刻,他忽然看向洛克祭司,问道:“使团队伍中,可发现西班牙人的踪迹?”
洛克摇头:“暂未发现。不过,他们此行携带了大量作为‘离别赠礼’的箱子,颇为可疑,说是打算在离开前赠送与国王。”
“哦?大型箱子?”陈禹追问,“详细说说。”
当洛克祭司描述那些箱子不仅沉重,且开有对外的孔洞时,陈禹心中已隐隐有了答案。
“看来西班牙人确实混进来了,”他沉声道,“只是不确定,两个城邦中具体是哪些官员或贵族倒向了他们。”
洛克祭司闻言,瞬间警醒,挣扎着就要起身:“我这就安排人手搜查!定把那些潜藏的西班牙人揪出来!”
陈禹却一把将他按回座椅:“你且安心休息。此刻不宜打草惊蛇。其一,我们尚未摸清哪些人已经叛变;其二……”
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些人,或许还能为我们所用。”
“为我们所用?”
国王和洛克祭司同时愕然。
西班牙人视他们如死敌,双方早已不死不休,如何能利用?
陈禹微微一笑,那笑容里透着深意:“我们或许……可以借他们的‘手’,给另两个城邦好好上一课。”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洞悉世事的冷冽。
“人教人百遍不懂,事教人一遍就会。
有些道理,总要亲历过血的教训,才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