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发薪日
沙头村.办事处。
李建国听完韩书记的讲述,脸上透露出一丝春风般的微笑。
通过不断开小会,开大会,以及上报领导等步骤。
终于确定某些事情,那就是允许李建国承包那些没人要的山林、鱼塘、砖厂、海区等地方。
而李建国毫不客气地要了那些地方,并且签订了一份长达三十年的租用合同,付了六千多块钱租金。
离开沙头村办事处,他们当即开车前往下一个渔民新村。
在那边顺理成章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后,也没待多久,前往下一个没有回复的村子询问情况。
相比于他们在农村的东奔西跑。
......
市西南方向,也就是潮流服装厂和那栋百货大楼的方向。
在昨天的流言中,很多地方关于潮流服装涨价事件,经过口口相传,愈演愈烈。
此时此刻,花衬衫和碎花裙的身影出现在大街小巷之中。
此外服装厂又迎来了一大批新人。
这些人中有被小广告和宣传吸引过来的,也有委员会那边送过来的。
他们在人事部的安排下,区分开来,一半左右送往制造厂填补那边人手空缺,以及用于生产天线。
另外一半人组成新的流水线。
下午三点。
两人开车来到沙头乡这边土地管理局申报资料。
想搞建筑开发除了解决村里的合同问题外,还需要跟当地的土地管理局打交道。
不然,就算建起来的建筑也是不合规不合法的。
在管理局走完土地开发程序,从里面出来的时候已是黄昏时分。
夕阳余晖如丝如缕,将天边点缀得如诗如歌。
两人回到家时,天黑了,城市的灯火如繁星点点,与夜空中的星光交相辉映。
.......
又是新的一天。
也是整个厂里这段时间最隆重的一天。
一些免费干了四十多天的老员工,一大清早来到财务部询问发工资的事情。
李建国当初承诺发工资的日子是每月六号。
当然,新员工的话需要等两个月才能发,也就是入职当月和下一月。
总之,前期能拖发工资就拖,方便发展计划。
九点,阳光下。
空地上,在众人的忙碌下很快搭建起了一个简陋的不太高的演讲台。
上了台的李建国等人,一边面带微笑扫视下面的员工们,一边缓缓来到台中央坐下。
台下有点喧闹,老员工和新员工分出两拨围绕演讲台周围站着。
作为服装厂的厂长梁月月望着台上密密麻麻、人头攒动的员工们,心中不禁一阵感慨。
以前她还只是一名只会相夫教子的村姑,如今却是众多员工羡慕的厂长。
而她的老公变成了三个厂子的老板,准确一点说幕后控制人更合适一点。
至于她的三哥也是。
不得不说,变化的太大,好似一切如梦一般。
没等她细细感叹,坐在她身边的三舅哥一脸兴奋地提醒道:“妹妹,你快讲话!”
梁月月一听,很随意地瞥了一眼他,接着低头看向桌上昨夜写的稿文,然后抬头目视台下,缓缓对着麦克风话筒说道:“大家安静!大家安静!”
大家听到播音机器里响亮的声音,迅速安静下来。
接着梁月月再次说道:“尊敬的工人同志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厂长梁月月。距离我们潮流服装厂成立的日子有了两个多月,期间不少同志们跟随我们厂子步步向前,见证了我们厂的发展,同时也让我见到了你们的努力......”
她一边有感情地演讲,一边扫视着众人。
开幕式演讲有点长,不急不慢地说了近十来分钟,台下的众人也耐心地听了这么长时间。
待梁月月讲完道谢,台下响起了响亮又热情的掌声。
啪!啪啪!啪啪啪......
掌声停下,便是三舅哥讲话:“大家好!我叫梁三森,是你们的副厂长。当然,我可能是这个厂当副厂长最短的领导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转头看了一眼李建国。
台下的大部分员工们,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紧跟着他的目光下意识地看向李建国。
对于李厂长做事风格和飞速提拔的事迹,厂里那是广为流传的。
谁都知道,只要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地工作,说不定明天当上升职加薪的人,就有自己的身影。
“只要你们努力工作,认真学习,那么下一任副厂长有可能在你们之中任何中选出来......”
这话一出,瞬间调动了员工们的情绪,他们的热情像炎炎烈日般火热。
待三舅哥演讲过后,员工们的情绪高涨,仿佛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响亮的掌声在演讲开始或者结束时响起。
等所有管理层讲完后,已经过了一个小时。
十一点左右,气氛来到了高潮。
那就是发工资,领工资的事情。
其中最高的优秀员工,领到了一百二十块钱和一张属于优秀员工的红纸。
那钱里面有基础工资+服装生产费用+生产奖金+优秀产业线组奖金+优秀员工奖金等。
发薪日,工钱累积过百的员工比比皆是,他们领到钱脸上露出兴高采烈、欣喜若狂的表情。
如此高工钱,试问哪个员工不心动。
新员工望着台上的老员工那是望眼欲穿的眼神,恨不得自己代替他们上台领工资。
在热情似火的氛围之中,一条条新制度被推广开来。
如从这个月十五日开始实行早晚两班倒机制、包餐、加班制度等。
渐渐地,演讲在一声“解散”中结束。
虽然众人有序地退场离开,但欢乐的气氛却没有消散,它们在员工之中迅速蔓延开来。
发薪日是员工的开心,老板的伤心。
虽然只是发了区区一万多块钱,可却让本已不鼓的钱袋再次干瘪起来。
这段时间赚到钱,经过这两天的花销又快没了,李建国估计过了今天,就只剩下一万多了。
签订各种协议支付收款,购买了四台高级车床,订购一批又一批机械材料和金属材料,建筑材料等等。
下午,制作厂那边的发薪工作李建国没有去,安排了财务部过去。
那边没多少老员工,没有必要搞得太隆重,打过多的鸡血,激发出拼命三郎般的动力。
一点半左右,李建国和三舅哥,还有随行保镖武腾三人来到了邮政总局,
办公室内。
陈岑的脸上透露出淡淡的笑容,他扫过两人,最后目光紧紧停留在李建国的身上调侃道:“李同志,你用钱的速度比起印刷局的速度都要快啊!”
听到那打趣而带着深意的话,李建国顿时明白了什么,假装苦闷一笑,装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沉声道:“唉,我这不是为组织,极力解决同志们的就业问题吗!”
陈岑闻言,深邃的眼神里闪过一抹无奈,然后提醒道:“步子别迈得太大,免得到时候不好收场!”
虽然发展深得上面的喜欢,但是上面也怕李建国太年轻无所畏惧,导致他发展太快了,从而应付不过来某些局势,最后发生爆炸变成一副难以收拾的局面。
所以借他的口,提醒一下。
李建国沉思了几秒钟,顿时明白他的意思,笑着回应一声:“感谢提醒,我一定会注意的。”
有些话点到即止。
陈岑面无表情,只是眼中闪过一抹欣慰的光芒,淡淡地问道:“这次你们打算贷多少钱?”
说着,他稍微瞥了一眼梁三森。
“十五万。”李建国道。
“十万。”三舅哥道。
听到两人漫天要价的口气,陈岑喝了一口红茶后,颇为无奈地说了一句:“你们还真当我这里是印刷局!想多少钱都行可以。”
要知道,提供给个人工商户的贷款都是从市里或者省里财务分出来的,看起来很多实际上真没多少。
加之,最近批了很多钱给各个乡镇信用社做经济扶持,现在剩下的钱真的不多了,只有那么一百来万。
他们两个人加起来要了五分之一的余款,犹如狮子张口一般。
想到这里,陈岑再次说道:“能贷多少要看具体情况,你们今天先把信息填了,之后回去等通知。”
坐在一旁充当公务员的青年同志听到这话和收到陈岑眼神的示意,当即起身去拿信息表格。
填好信息,两人没有久坐,随即起身跟陈岑告辞。
而他们在青年同志的陪同下,迈着轻快的步伐,缓缓地出了走廊。
之前,留在大厅,坐在木椅上的武腾,看到老板出来了,迅速起身向那边走去。
走出了邮政总局。
李建国没有直接回家,与三舅哥他们分开了。
他要独自一人去拜访老领导,而三舅哥要继续去收集电子厂信息。
骑上自行车渐渐地来到了解放路405号筒子楼小院。
后院.小亭。
暖洋洋的阳光下,两人一边喝着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红茶,一边聊着天看起来好不惬意。
然而,李建国的到来打破了此间的安宁。
李建国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跟老领导打了一招呼:“老领导,我又来看望你了!”
老领导轻轻地放下手中的纯白茶杯,看向缓缓走来的李建国淡淡一笑道:“小李,这些天忙坏了吧!”
“为了祖国的发展,我辈义不容辞!”李建国当即说道。
此刻,老领导的儿子沈剑峰的眼中透露出几分好奇,认真打量比他年轻十来岁的李建国。
察觉到沈剑峰的观察,李建国微微转头与他对视一眼,双方互相回了一个友善的微笑。
等李建国来到圆形茶桌边坐下后,老领导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儿子:“小李,这是我儿子沈剑峰,刚调到沙头乡当乡长,那边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找他帮忙。”
李建国一听,眼中闪过一抹诧异,心想下注了吗?
猜到老领导的打算不是很难,无非想让他跟沈剑峰交好,进行利益捆绑。
对此他是很开心的,说明他入了老领导的眼,开始站队了。
想到这里,他看向沈剑峰当即笑道:“以后多多关照,沈乡长!”
沈剑峰一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也笑着回道:“李老板,让我们携手一同建设更好的沙头乡!”
老领导看到两人友好的一幕,深邃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喜。
之前小小的帮助,顶多是试探。
不过当他收到那条信息时,知道要做出抉择了。
.....
总之,他很看好李建国的未来,打算全力支持他。
此外,与其他个体工商户比起来,李建国除了家庭外,各方位甩了别的个体工商户几条街。
他每次造成的动静比起外宾来访相差无几。
想到这里,他脸上的笑容浓厚了几分,对着李建国说道:“小李,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做?”
得到老领导的支持,那么有些话也不必藏着掖着了。
李建国想了想道:“我打算把沙头村附近几个村的砖厂、山林、鱼场都承包下来。”
开发房地产需要各种材料,建设永远也离不开水泥、混凝土、砖、瓷砖、木材、人造板等。
他下一步计划就是打造材料供应链和畜牧生态链。
为未来的建设战争,储存好充足的弹药。
老领导肯定地说道:“嗯,不错!你要是有什么不方便的事,可以让剑峰帮你处理一下。”
说着,他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
感受到父亲那提醒的眼神,沈剑峰当即表态:“我到时跟下面说一声...不过,我不能过多地帮你,剩下的要靠你自己了。...”
“只要他们支持经济建设,剩下的小事不必麻烦沈大哥你出手,我能处理。”李建国笑道。
听到这话,沈剑峰吸了一口气,肯定地点了点头。
“最近市里来了一批港商和美商,他们打算对沿海地区进行考察投资,你那边要不要做点准备!”
李建国微微一愣,心想终于来了吗!
他知道,等这些外商考察团观察过后就是下海潮的开始。
到那时国内四面八方的人会陆续受到政策激发,很多人渐渐会来到这些沿海城市支持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