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往昔如故,到底意难平。
若是说起这曾经盛名一时的小蔡爷,旁人对他的了解,可能就只有那流传于世,为数不多的小诗。其中一首算的上对他了解最多的了。
文人骚客少年弃,终生寻求爱国门,爱竹爱民身高雅,谁记当年小蔡爷?
他死的那年,正值天元四十九年,风雨飘摇中度过了九年的小蔡爷,终于在那年冬天,去见了他的所有好友。
清冷的院子里,无人在他身边,有的只是那常年青绿的竹子和一只失去主人的黑猫。就连死讯都是后来他养的一只黑猫惊动了隔壁的阿嫂,世人才得以知晓。
阿嫂说,他死在了书案上,已经墨干的竹子愈发亭亭玉立。可从来没有人说,他墨竹下题的一句诗,是当年白居易先生写下的,诗为: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人们常叹世间少了小蔡爷,可只有小蔡爷自己知道,那种无人欣赏,独自飘零,知己好友都先他一步离开的感觉,是遗世独立无人解,报国无门志难酬。
他的君上,他的故友都早早的死在,那一年雪铺满了长安的各处的街道,雪中红梅,娇艳了冬天的颜色,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与好友一起写诗,壮志凌云的时候。
天元九年,刚过弱冠之年的小蔡爷和好友植哲一同中第,正值年少的二人,三杯两盏淡酒,志趣相投,一拍即合,以《箫声浮竹意》一画,名声大噪。
而当时权利最盛的莫过于炎王公子孙和太子公子衍,公子衍素来以爱民闻名,民间对其赞许颇多,因此植哲和小蔡爷一同拜入公子衍,共同谋事,公子衍也与他们相处甚欢,世间颇有传闻,千里马遇伯乐之幸事也。
可是好景不长,茺州起乱,皇帝命太子出征平息叛乱,不料官府勾结,导致战争延迟,大败。
炎王安插在皇帝身边的人,趁机煽风点火,皇帝听信谗言,派御林军剿灭太子,植哲得知此事,护送太子一路逃至雍州,奈何敌众我寡,太子被御林军逼死于雍州城下,植哲被抓至监狱,因护主,不愿招供自尽于牢房之中。
而被太子衍安排到谨地做事的小蔡爷匆匆赶来之际,看到的只是昔日的旧主尸体被扔在城外泥中,知交好友冰冷的尸体,他哭却流不出一滴眼泪,众人骂他薄情,可谁能知晓他的满腔真情?再无人在懂他的抱负,也没人再调侃他的竹叶不够饱满。
一夜之内,一夕之间,千里马的伯乐没了,高山流水的知音没了,唯一剩下的只有他的残云壮志了。
后来,他看着国家的日益腐朽,也曾再次为官,妄想拯救国家,怎奈这人间的凉薄,官场的腐败,让他憎恶,令他恶心。他离开盛京,寻求报国之路,可惜一直无果。
幸得刘善的识才,他在扬州做起了太守,为民请愿,广开学堂。可与他而已,就算再好,也不过孤身一人。
一生凌云志,半生处飘摇。天元四十年,王朝覆灭,大厦将倾,小蔡爷目睹这锦绣河山国破城亡,遥想起当年想和好友一同想建设的盛世截然不同。
恨自己无能为力,恨空有一生才华报国无门,蹉跎了半生的岁月,怒火玫心,竟一病不起。
天元四十九年冬天,小蔡爷看着屋外雪亭外常年青绿的竹子,画下后世之佳作《暮雪》。
题字: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