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叫你做游戏,里面全是怪谈?

第60章 今日适越而昔来

  经过高强度的书写与站立,三人本应该如释重负的休息一会,但怪谈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接踵而至的是最后一题。

  这次的题目还算完整,表述清晰,不像之前的物理、数学、英语、哲学等题目,没有专业知识的要求,是个正常人都能思考。

  问题就出在这。

  这题目越想越不对劲啊?

  郝诚虽然不懂个中道理,却也能意识到这似乎是一道无法回答的题。

  在他的观念中,这艘船,忒修斯之船,始终是一个整体。那么不论里面的物件如何更换,抛去时间与空间尺度,这艘船从始至终都是忒修斯之船。

  经历了好几只鬼,郝诚也能理解该题的其中一二。

  同为鬼的梁婉婉,生前一定是人。

  那么,假如她的自我意识仍存在于现在的这具身体,或者她的身体从始至终都没更换,只是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导致了“她”转变为了“它”,故此,梁婉婉或许是想问“我”还是“我”吗?

  在郝诚看来,能有这种问题,大概率就是保存了意识,“梁婉婉”还是“梁婉婉”。

  就好像人体每天更换那么多血液、毛发,就像忒修斯之船更换木头,那人还是人,船就不能是船了吗?

  所以,以“意识”为“我之为我”的标准,郝诚在黑板上写下了“是”。

  马文丽皱着眉头,她只是不懂初高中课本上的东西,但不是智商低,这道题她看明白了。

  她看见郝诚写了是,但陆恒迟迟没下笔,很是纠结。

  “难不成这些玩意之前都是人?”马文丽有些不敢去想这个恐怖的事实,如果她们生前都是人,何必为难自己。

  她之前一直觉得这些尸体是从天上蹦下来的,找不到源头,全然未知。

  现在马文丽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但之前的问题也很基础啊,没有涉及到出题者本人,那这道题应该也是一样的吧?”

  马文丽也思考到了这些尸体出的这些题,是不是在隐喻它们自己,不过她更愿意以一种“它们都是冰冷的机械”这种思想看到这个问题。

  规则,是不可逾越的。

  所以这些问题,也大概率不会涉及到梁婉婉本身。

  那么问题的答案,应该就是“否”。

  很简单,木头都换完了,那肯定已经不是原先的那艘船,而是“新船”。就好像马文丽自己要是换了具身体,她也不会觉得这是自己,而是另一个人。

  “马文丽”只能有一个,从肉体到精神完全统一。只有这样才是马文丽,其余的都不是。

  但马文丽没有写下这个字,她还在等待陆恒的答案。

  究竟写“是”,还是写“否”,马文丽绝不会轻易自己决定。

  陆恒没有看向身旁两人,但听见了他们的动静。

  从郝诚下手的笔画传出的粉笔剐蹭黑板的声音次数来判断,他写了“否”,而马文丽没有下笔,说明这女人还在等待自己的答案当作参考。

  “那我该如何思考呢?”

  陆恒从很多个角度去思考了这个问题。

  从情感上来讲,梁婉婉若还有意识,可能愿意听到“她还是她”,但不是“它”的答案。

  但这只是陆恒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这个问题在现在的情境下有很多种解答。

  可以是身份认同,比如这题是在问与“人”在经过“巧合”后异变成了“怪谈”,那么客观上来讲“ta”是谁?

  可以是就时空间标准来判断,比如“之前”的忒修斯之船不是“现在”的忒修斯之船,或者“旧结构”的忒修斯之船不是“新结构”的忒修斯之船。

  也可以从“概念”本身出发,这个忒修斯之船一直都是“人们心里那艘船”,所以它是;这个忒修斯之船已经不是“人们心里那艘船”,所以它不是。

  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想要找到解题的标准是很难的。

  但陆恒皱了皱眉头。

  “倒数第二句就是在提示现在的状况?”

  “今日适越而昔来……”

  惠施历物十事中的这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单纯从文字游戏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

  我身处今天,但用明天的时间标度看待今天,我也可以说我身处“昨天”,反之,用昨天的时间尺度标准看待今天,我可以说我身处“明天”。

  故此,我身在楚国,今天要去越国,别人问起,我以今天的标准说“今日适越”,等明天我到了越国,别人问起我何时而来,我可以说“昔日来”。

  不过惠施并不是想表达这个意思。

  他主要是在讲“时间标度”的不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去了越国,但昨天就已经来了”,这句话实在是很矛盾的。

  可几千年前,古人不知道时区,不知道什么太阳系,宇宙大爆炸。

  他们判断一天的方法,是从日出到日落,算作一整天。假若古人能够坐飞机,他就会觉得“这一天永远也无法结束了”。

  但是,“一天”怎么可能真的结束不了?那“一天”还是一天吗?

  惠施想要解答这个问题,便亲身经验了跨过不同时区,从楚到越。

  他会发现按照他自己的观念来看,明明楚地和越地应该身处同一天,可为何楚地的一天过去了,越地的一天还未结束?

  所以他能够思考楚“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时间标度”,从而说了一句“今日适越而昔来”。

  用更容易理解的例子解释。

  从BJ凌晨1点出发到美国,假设飞行时间大约为13小时,并且目的地是美国东岸,例如纽约。

  那么北京时间凌晨1点出发,不考虑时区变化,到达时间将是同一天的下午2点。

  但由于存在时区差异,实际上到达时间会是前一天的下午2点,因为纽约比北京时间晚13小时。

  故此,“今日适美而昔来”。

  不过“今日适越而昔来”对于现代人而言,最大的贡献不是揭示了时区的存在,而是阐明了“时间是相对的”这个道理。

  今非今,昔非昔。

  哪怕时间,也非永恒不变,而是相对变化。

  综上所思,陆恒在黑板上写了“是”。

  马文丽听到声音松了一口气,直接放弃自己的想法,打算也写“是”,可紧接着,她又听到粉笔剐蹭黑板的声音。

  陆恒又在黑板上,写下了“否”。

  更换了木板后的忒修斯之船,既是,也不是它本身。

  变成怪谈的梁婉婉,既是,也不是ta本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