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天启1620

第72章 削藩之策

大明天启1620 岁月无糖 3356 2025-04-03 03:49

  “宗室俸禄太过之巨,一年就要占去财政收入三成,朕甚为忧虑。朕有心削藩,不知道诸臣可有解决之道?”

  “陛下,臣有五条可解决。

  第一限封爵,亲王嫡长子袭爵不变,剩下的儿子数量不论多少,都只能册封四位郡王。而郡王嫡长子袭爵,其余诸子只可封二人为镇国将军。

  第二议继嗣,根据历朝惯例,郡王无嗣,不得援兄终弟及之例,止许本支春祀。

  秦王一爵,可以由亲弟、亲侄继袭,这点臣以为没有必要,亲王以天子之次子的身份,其他人怎么可能代替呢。

  今后亲王绝嗣,只可推一人管理府事,不得冒请复继王爵。

  第三别疏属,按照祖训的说法,郡王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之职”。

  这样世世不改,岂不是无穷无尽。

  以后奉国中尉嫡长子,朝廷给一百两做出启动资金,此后四代子孙每代再给一百两。

  其余的儿子,那就让他们自生自灭。

  第四议主君,如果对男士宗亲做了限制,对女性宗亲也是一样。具体来说,亲王之女止封其三,郡王之女之封其二,将军、中尉之女之封其一,其他的人给与一定的经济补偿。

  第五议冒费,对于冒妾子女、擅婚子女、革爵子女以及一应庶人,既然允许他们可以“各从生理”,那就不必再给口粮。

  但是考虑到其中很多人“年老废弃”,还有不少人“家贫无业”,不建议一刀切,可以将以前者“俱各照旧”,只针对本方案出台以后出生的那些宗室。”

  朱由校听完,立刻就明白了,这无疑是节流的好办法。

  如此一来,朝廷大大减轻了供养的压力。

  但是这远远不够,钱、土地、人才他统统都想要。

  “还有其他的方案没有?”

  刘一燝一听心里顿时有些生气,自己的这套方案已经做到了极限,难道还不能让陛下满意。

  那陛下到底要的是什么呢。

  孙如游站了起来,他与朱由校聊了这么多,大概也是猜到了朱由校的心思。

  “陛下,臣以为刘大人的方案还是过于保守。”

  诸臣一听,倒吸一口冷气。

  就刘一燝的方案已经是挖了宗藩的根基,你却觉得不够,你知道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陛下,臣以为限封的不够彻底,亲王以天子之次子身份封爵无可厚非,其他人就没有必要了。”

  “你的意思是只封亲王,其他人等不再封爵。”

  “是的,陛下。”

  “还有其他的吗?”

  “没了。”

  孙如游说完干脆坐下。

  诸臣纷纷望向他,他当没事人一样,目不斜视。

  于是,诸臣又将目光转向朱由校,发现朱由校目光平静,丝毫没有生气的意思。

  难道这是陛下授意的?

  “诸位爱卿,朕今天叫你们来是要解决当下的问题,至于以后宗藩问题就按孙爱卿所言。”

  他们瞪大眼睛顿觉不可思议。

  这就一锤定音了。

  难道陛下不知道他自己还年轻吗。

  难道陛下不知道他将来也有儿子吗。

  他儿子也会有孙子吗。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过了,总感觉不真实。

  朱由校咳嗽两声,提醒他们。

  “朕方才说了,解决当下的问题。谁有好的意见?”

  “陛下,臣有一言。”

  “说!”

  “陛下,不论藩王也好,郡王也好,他们的俸禄都是有固定数值的。

  拿晋王来说,他年俸是九千石,本色四千,折色五千来算,可以选一块年产出九千石的土地,交给晋王自己打理。

  其他的郡王、将军、中尉都可依此办理。

  至于以后,无论宗藩生余多少,朝廷都可不管,就固定这些数额。”

  朱由校在心中盘算,藩王年俸九千石,差不多拿出一块三千亩的上等土地。

  大明二十几个藩王,加上郡王、将军差不多拿出五十万亩的土地就能全部满足。

  如此一来,不但能收回多余的土地,还能解决藩王继袭的问题。

  所谓本色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金,所谓折色就是不值钱的钞。

  对于这个方案,朱由校还是比较满意,折算成土地,也算是给了相应的补偿。

  当然了,即使如此,宗藩肯定还是不愿意,但他不可能告诉宗藩,我要优化你了,还要跟你商量,他干不出那么扯的事。

  但是你拿了人家那么多既得利益,再不给些补偿,人家愿意才怪。

  朱由校给了孙如游一个眼神,后者心领神会。

  “陛下,臣觉得还不够。”

  诸臣又纷纷望向他,怎么哪都有你呢。

  方才刘一燝提出的方案,你说不彻底,你往死里挖宗藩的根基。

  现在韩爌又提出固定土地政策,你又觉得补偿不够。

  你怎么什么都有理呢。

  “陛下,若是如此,宗藩肯定是不能满意的,臣以为可以允许宗室考科举和经营商业,以做补偿。”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众大臣没有说话,谁不知道,所谓的允许经营商业,只不过是从暗处走向了明处而已,也就是合法化了。

  说与不说其实意义不大。

  而科举也不是特别新鲜。

  万历时期,一些低级宗室已经开始考科举了,还有人中了举人。

  真正受影响的还是上层宗藩。

  他们有钱有势,对科举没有那么多兴趣。

  再说了,你就算放开了,宗藩就一定考的上吗。

  众人心里都清楚,能不能考的上,还是他们说的算。

  于是大家纷纷附议。

  “陛下圣明!”

  削藩的事算是告一段落,朱由校可没忘了自己的目的。

  “方才孙爱卿也说了,朕欲将部分私学合并,组建新的学校,教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何为自然科学,何为社会科学?”

  朱由校又秉着耐心,详细的说了一遍。

  诸臣纷纷露出不安的神情,有心想反驳,但是心里都清楚。

  陛下之所以下定决心削藩,就是与他们进行利益交换。

  张问达见无人做声,站起来说道:“陛下,广建学堂,为大明培养人才,是千秋伟业。但是臣有一疑问。”

  “张爱卿请讲。”

  “这些学子需要参加科举吗?”

  朱由校点点头。

  废话,既然花了大力气培养人才,不让他们有个盼头,谁还认真学习。

  “可是,陛下,我朝科举在人数上有所限制,这势必会加剧竞争。

  另外的就是这些学子学的并非主朱程理学,又该如何评判?”

  这个问题问的好,朱由校不由得给张问达点个赞。

  没错,学子们自然要参加科举的,以目前来看势必会带来激烈的竞争。

  但他思考了,以目前大明上亿的人口,官员的数量还不到三万,如果算上不入流的吏,也才十万人。

  这点人要想管理偌大的国家,还是远远不够的。

  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增加五万至十万的官吏或许能够用。

  “既然张爱卿问起来了,朕就说说,目前各衙门工作都无比繁忙,工作不堪重负,朕欲增设职位以减轻当下人员的负担。

  正好你们都在,回去的时候梳理下各自部门的人员,该增加的就要增加嘛。”

  在座的无一不是面露喜色,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不但解决了宗藩问题,还能有意外的收获,可谓是双喜临门。

  “以后科举分成两科,一曰文科,也就是常规科举制度;二曰理科,也就是新学制度。

  文科科举从今年开始名额增加两成,理科科举就按照以往科举一半的名额录取。

  削藩事宜和新学制度,内阁拟票,待朕批阅后,告知全国!”

  朱由校一锤定音,算是给两件事画了句号。

  随后他吩咐魏朝,通知全国的宗藩,明年二月初一来京开会,朕有大事相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