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顺太祖

第82章 ,分散投资(求推荐票月票)

大顺太祖 小兵王2 2375 2025-03-14 02:24

  米脂刘府。

  刘思远匆匆来到兄长刘思明的书房,将大鸿茶楼中发生的种种事情,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向大哥详述了一遍。

  言罢,刘思远满脸气愤,忍不住骂道:“这兔崽子,简直要翻天了!竟帮着外人来算计自家的钱财,实在是岂有此理!”

  刘思明却神色淡然,微微露出笑意,缓缓说道:“永哥儿在大同社倒是学到了不少真本事。你瞧他这手段,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把那官场权谋之术,学得是精通至极。”

  刘思远依旧心有不甘,皱着眉头道:“可他竟想让家里的租子从五成一下子降到两成五,如此一来,家里每年可要少收好几千石的粮食啊!”

  刘思明微微颔首,接着问道:“今年地里庄稼的收成究竟如何?”

  刘思远无奈地摇了摇头,叹道:“实在不好。旱田每亩也就只能收七斗米,唯有少数打过井的田地,才能勉强增加到九斗。至于中田和上田,也不过是平常年份收成的七成罢了。照此情形,今年只怕又有不少人家得卖儿卖女,才能勉强活下去。”

  刘思民在一旁也跟着叹了口气,感慨道:“这当真是上天要逼死人呐!去年本就是欠收之年,今年又闹旱灾,乡人实在是艰难困苦,怕是真活不下去了。依我看就按大同社说的做吧,就当是支持永哥儿的事业了。”

  刘思远微微点头,应道:“是,大哥。”

  刘思明曾亲身经历过张居正改革的盛世,往昔的繁荣昌盛与如今的衰败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让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大明王朝正持续走向衰落,已然呈现出王朝末日的凄凉之态。

  如今,大明在南北东三个方向皆战事不断,明军节节败退,府库空虚,整个天下局势动荡不安,何时会彻底土崩瓦解,实在难以预料。在这王朝末日的艰难时刻,想要生存下来,分散投资无疑是必然之举。

  就说那大同社所建的抗旱会,农户入会只需缴纳五升米,入会之后相互扶持、扶危济困。这情形,怎么看都与汉末的五斗米教极为相似。

  而且,从大同社此前的种种行动便能看出,这个团体颇具战斗力,竟能组织起上万百姓。如此强悍的实力,难怪江南的那些士绅能把那些该死的太监打得落荒而逃。

  刘永能在大同社站稳脚跟对刘家来说未必不是一条出路。

  刘思明想了想接着吩咐道:“另外,四弟你每个月再给那不孝子二十两银子。让他好好琢磨大同社的做法,别给刘家丢人现眼。”

  刘思远赶忙应道:“是,大哥!”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初三。

  米脂城中,报童们穿梭于大街小巷,高声呼喊:“号外,号外!经过与大同社的谈判,米脂各大家族表示愿意将地租降到两成五,利息暂停收取啦!”

  “号外,号外!经过与大同社的谈判,米脂各大家族表示愿意将地租降到两成五,利息暂停收取啦!”

  大鸿茶楼的掌柜听闻,满脸惊讶之色,不禁喃喃自语道:“这……这竟真被他们做成了?”

  一旁的伙计接口道:“也不能算完全成功吧,也就是八家答应了。像贺家那样的大族,可还没松口呢。”

  掌柜叹道:“人家贺家可是军户,家里养着精锐的家丁,不理会大同社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过话说回来,大同社能做到现在这个程度,着实是让人出乎意料啊。”

  其他米脂百姓在看到报纸上的内容之后,也是纷纷夸赞那些报纸上地主老爷们的仁义,而相对没有上报纸名单上的大族,尤其是贺家,虽然没有被口诛笔伐,但也被谴责为富不仁,一点也不照顾乡人。

  像贺家等米脂大族面对这种情况愕然的同时极其不适应,原本应该是他们掌控米脂的话语权,善恶由他们来定义。但现在这个舆论话语权却被大同社掌握了,他们的经营了上百年的名声,面对报纸这种新鲜事务瞬间解体。

  他们再也不是让人尊称的乡绅,积善之家,而是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劣绅恶霸了,这个转变太快了,以至于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话语权就丢失了。

  但经过大同社一而再,再而三的捶打,他们也反应过来了,要想办法重新把话语权争夺过来。

  米脂县衙内,县令齐绍光正翻阅着手中的《大同报》,看到报上刊登的减地租家族名单,不禁瞪大了眼睛,满脸难以置信之色,喃喃道:“这些大家族向来都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减租这事居然真被徐晨他们给做成了?”

  要知道,他身为县令,想要让这些大家族足额上缴税负,那可真是难如登天。能收到七成,就已经算是给足他面子了。

  大明为什么收税如此难,这其中的缘由,着实复杂。想当初,朱元璋自幼饱受官吏欺凌,登基之后便认定官员下乡定会扰乱地方。故而制定了皇权不下乡的政策,税收事务只能依靠甲长、粮长来管理。

  可朱元璋却未曾料到,权力这东西,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转移到他人手中。两百多年过去了,甲长、粮长之位早被地方豪族牢牢霸占,税收反倒成了他们敛财的工具。

  尤其是到了如今这大明末年,官员手中权力有限,加上皇权不下乡,县令只能依靠大族,而这些地方上的大族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封建士绅,这要在西方高低是一个男爵。

  地方大族收多少税,他这个县令管不了,而且县令还要看地方大族的脸色才能收足税赋,有好的政绩。

  逼迫这些大族减租,哪怕只有八个大族,也是他这个县令都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他才惊叹大同社的能量。

  齐绍光身旁的师爷笑道:“这对县尊来说是好事,今年的流民可以少很多了,不用我们往大同社赶了。”

  因为旱灾,那些活不下去的农户用黄泥封了自己家的门逃荒,所以米脂的流民一直都在出现,而现在米脂县解决的方法,就是给这些流民指路,让他们去大同工业区,交给大同社安置,现在大同社安置的流民已经超过了1500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