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覆宋:从单挑水浒英雄开始

第65章 分了田的汉家百姓

  数日后,一封从东京开封府方向传到辽地的大宋北伐檄文,放到了辽国女帝的案头。

  和争相传看的耶律大石、奚王萧干不同,赵权心里对宋朝北伐的事情早有预料。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因为自己早早的杀掉了童贯的缘故,导致了这一次主导北伐的人,变成了同为‘北宋六贼’之一的王黼。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和王黼一起北上伐辽的人,竟然是西军指挥使种师道,还有原海州知州张叔夜。

  如果有选择的话,赵权实在是不愿意和这两位正面冲突。

  倒不是因为怕打不过,而是这两个人和大宋的其他将领不一样,都是属于正面形象的一类。

  “正如赵先生所料,宋人已经快要坐不住了。”

  大奥野做了一段时间的皇帝之后,也开始慢慢带入角色,从大宋发布的北伐檄文中,她也看出了不少的问题。

  “只是不曾想以宋之富,竟会从宋人百姓身上搜刮钱财,用以军饷开销。”

  赵权也知道这件事,甚至知道的比其他人都清楚。

  只是他不愿意解释而已,宋廷信奉的一直都是‘再苦一苦百姓’的策略。

  纵观整个宋朝对外,从雍熙北伐开始,到签订澶渊之盟、再到庆历和议、再到后来的绍兴和议,无不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这一点。

  宋朝对外,无论是打输了还是打赢了,都选择用给钱来结束战争。

  但是钱从什么地方来?

  朝廷不能生钱,所以到最后都是从老百姓的身上出的。

  这也是为何从北宋建立的一开始,一直到南宋灭亡,宋朝的百姓一直过着民不聊生的苦日子。

  宋朝是富有,但是这不代表百姓富有啊!

  朝廷的钱怎么来的,还不是从百姓的身上,变着花样搜刮来的!

  不然为何北宋末年期间,一直不间断的有百姓起义?

  你一整个宋朝,对外打输了,赔钱,美其名曰岁赐;打赢了,还是要赔钱,换个名称,不叫岁赐,改为岁币了!

  最后实在打不过人家,赔的钱又成了‘岁贡’。

  “宋人北上伐辽之事,诸位无须担心,我会自行处理。”

  “倒是析津府内如今种种新政,务必要一丝不苟的严格执行下去!”

  “除此之外,我已经命人暗中打通了幽州与登州之间的商贸。若是析津府内有缺少物资,可整理上报后,由专人采办!”

  当初赵权特意让阮小七回一趟登州,就是为了这件事。

  好在有着杨邦乂和林冲等人的配合,海路商贸通道很快就打通了。

  整条商道由阮氏兄弟三人,领登州水师,为整条海路商道保驾护航。

  不要意外,这个时候的北宋,是有海盗存在的,而且北宋时期的海盗不是一般的猖獗。

  早在赵光义时期,宋朝为了打击不法走私和保护海岸安全,就对各地沿海实行了海禁。

  那个时候所有大宋的百姓,都要经过设立在沿海当地的市舶司同意,才能出海捕鱼或是出海经商。

  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了市舶司这个位置,往往成了当地贪腐最严重的部门之一。

  直到后来宋神宗时期,宋朝才开始取缔了海禁,让宋朝的海路贸易,逐渐迈上正轨,也正因如此,促使沿海地区生出一大批海盗。

  对于赵权的这一点安排,无论是耶律大石还是李处温,都没有意见。

  这个时候,能够得到其他地方的助力,无疑是一股增强自身实力的大助力。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到时候金人攻打析津府,自己守不住,也能够通过这条海路商道,来突围脱困。

  毕竟金人骑的是马,又不是能在水里游的鱼!

  “关于新政实行之事,无需担心,如今析津府内,不存有阻力!”

  耶律大石拍板保证,原因无他。

  赵权当初带人砍得贵族太多了,导致后续没有人再敢站出来反对,所以自从第一波针对性的‘抄家’过后,后续实行的所有新政,都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至于百姓层面,作为赵权制定的新政受益者,更不会站出来反对了。

  穷了一辈子的汉人百姓,给辽人贵族当了几辈子的雇农,忽然一天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地;曾经饿死过老小的家庭,忽然有了官府的帮扶,不至于饿死人了!

  这样的新政怎么还会有人站出来反对?

  更何况现在由官府带头,抽调了一批兵士参与到兴修水利、开垦农田、铺设道路、修缮房屋等徭役之中。

  所以现在的析津府内,呈现出一个奇妙的罕见现象。

  外界明明是大军压境的险况,可内部却是呈现出一种勃然新生的状况。

  每一位走在析津府内的百姓,面上都带着一股勃勃生机。

  要知道不到月前的时候,所有人的内心都惶惶不可终日。

  其实也很好理解,这些汉人百姓都是以种地为生,以前是帮别人种地,混口养家糊口的饭吃。

  可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地,对于百姓而言,那可是能够改换门庭,祖坟冒青烟的大喜事!

  给别人种地,那是雇农,说的不好听,是属于奴;但是有了自己的地,自己就是主了!

  就连耶律大石和大奥野自己都没有想到,赵权实行的看似无用的新政,竟然会让整个析津府内的景象,有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如今析津府内,百姓无不念叨新政的好,而且许多原本被视为出苦力的徭役,许多百姓竟自发参与,令人感叹!”

  眼见为实,耶律大石正式看到了一切的实际变化,才会成为赵权行政忠实的履行者。

  “百姓都是善良的,只要有人对百姓好,那么百姓的心中自然有着一杆秤!”

  “那些挖沟开渠、架桥修路、建房修屋之事,都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百姓见了,自然会踊跃参与。”

  赵权对于耶律大石的感慨,只是略微解释,没有深度剖析。

  他生于这个时代,长在属于贵族的环境中,能够支持他实行新政,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若是换个人来,没准可能就做了赵权定国剑下的亡魂。

  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从人民群众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更不知道什么叫做‘战无不胜的伟人思想万岁’!

  赵权深知,哪怕现在是一千多年前的宋朝,这种思想依旧是能够战胜一切的利剑!

  这才是他从穿越过来到现在,一直坚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的信念所在。

  从析津府的行宫离开,赵权先是回到府邸,换上了一套玄色常服,才和岳飞几人走上街头。

  岳飞此前一直在忙着东路军的规划整合,直到把整整六千鹘字军并入东路军,成为了东路军中单独的一支重甲骑兵。

  “赵大哥,你说这辽人百姓,明知晓我等皆为宋人,为何还会对我等如此尊崇?”

  张宪和王贵两人,被岳飞安排到带领部分东路军,参与到建设之中。

  也正因如此,这两位把兄弟在和辽人百姓一起劳作的时候,发现了原以为会仇视自己的辽人,明没有想象的那么排外,反而还很尊敬他两。

  这就让两个热血的年轻小伙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明明不是一个阵营的人,为何会这般?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