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龙和顾枢离开的这几个月,松江合作社诸事都是夏副社一手操办。
松江合作社的总部在年后经历了一次翻修,此事是陈子龙,顾枢,夏允彝一致同意的。
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各个部门都忙的不可开交,隔三岔五就找秘书处要人。
秘书长赵峰和举办了数次招聘,高昂的工资和良好的声誉吸引了众多童生甚至秀才前来。
萧规曹随,合作社的架子已经被搭起,在夏允彝的认真操持下,诸事都维持得很好。
尤其是织造坊和浦江镇。
棉布商战已经持续了大半年,织造坊获得了摧枯拉朽的胜利。
陈子龙惊喜地发现,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随着纺线速度大大提升,棉线多而织布速度相对缓慢。
经过几个纺织女工的冥思苦想,一款提升织布速度的新机器已经被共同发明出来。
按照陈子龙定下的松江合作社的章程,经由织造坊和匠作司的统一认证。
给那些纺织女工一人奖励了三十两白银。
在源源不断的物美价廉的棉布的冲击下,江南的其他友商纷纷拱手投降。
松江合作社的棉布畅销江南乃至更远的市场。
有的小作坊甚至偷偷将织造坊的棉布批发来,印上自己的商标售卖。
陈子龙坐船驶过黄浦江,路过浦江镇。
这个原先荒凉的小镇子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虽然暂时无法与佛山镇,景德镇这样的大镇相比,但在松江也属于独一份的存在。
除了海贸司和乡勇队设立在奉贤营田所附近外,司银司,匠作司,秘书处,织造坊,执法队,墨韵报社这六大机构在总部旁边一字排开。
所有政务杂事都可以在这条街办理,效率奇高。
被浦江镇的百姓称之为“一街通百事”。
而与“百事街”一墙之隔的是“百戏街”。
合作社内的水晶坊,绸缎庄,棉布店都设在此处,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商贩。
集中了浦江镇的风花雪月和繁花似锦。
松江官场没有太大的变化,上海县令李永年依然鼎力支持松江合作社,毕竟其在天启六年缴纳的税银已经逼近三万两。
没有人会不喜欢这样一颗能让自己年年考评上等的摇钱树。
“大人,先去总部还是先回家?”
众人下船,陈子龙改乘马车。
陈所一边赶着马车一边问道。
“先回家。”
陈子龙决定这几天先推掉这些政务,数月不见家人,总是要阖家团圆的。
“哥!”
陈家的两扇大门齐齐敞开,陈淑大老远就看到陈子龙的马车,站在家门口一边挥手一边呼唤。
“妹子,哥回来了!”
“我们家阿淑长成大姑娘了。”
十三四岁的女娃正是拔高个子的年纪。
此行几个月,陈子龙明显感觉陈淑长高了许多,也成熟了不少。
陈子龙几个月没有写《聊斋》的续集,夏允彝又忙着社内的事情,整日都忙得不可开交。
墨韵报社几乎就交给了孙维和陈淑两人。
孙维老成持重,负责审核时政要闻,格物致知等内容。
陈淑则一手负责起了诗词歌赋和奇闻轶事的版块。
陈家的马车每天在上海县和华亭县往返,陈淑也乐此不疲。
“爹,姨娘,我回来了!”
陈子龙和陈淑携手跨进家门。
陈所闻和抱着小妹的唐姨娘迎接。
“终于回家了,你这孩子天天在外头打拼,孩子他爹你看,都饿瘦了。”
唐姨娘把小妹交给绿珠,握了握陈子龙的胳膊。
军旅之中,伙食肯定不如家里。
陈子龙心中如此想,却没有和家里人说。
“外头的饭菜,怎么吃都没有家里的香。”
“好,姨娘知道你忙,再忙还不能让陈所载你回来吃顿饭嘛!”
“是啊,此番回来,且在家中好好休养。”
“你不在松江时,那个合作社我可是去看了好几次。”
看着陈子龙的事业一天天壮大,陈所闻打心眼里高兴。
“我儿干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连我这个当老子的脸上都有光。”
“大锅!好!好大郭”
绿珠怀中抱着的小妹已经开始牙牙学语。
家中众人发出会心的欢笑。
……
夜深时分,泡上一壶浓茶之后,陈家父子的夜谈似乎已经成了惯例。
“儿啊,你也长大了,创办合作社,开拓商路皆是实干之事。”
陈所闻毕竟当过好几年的工部主事,敏锐的政治嗅觉让他隐隐担忧。
“只是为父还是要多提醒一句,若是没有圣贤之道铺路,一旦朝廷追查下来,恐有僭越之嫌啊。”
陈子龙猛地一惊,开始认真思考起陈所闻的话。
如果说创办营田所是为了救助流民逃户,那松江合作社的不断发展无疑使越来越多人步入温饱甚至小康生活。
大明天子治下,尚有饿死之饥民,流亡之逃户。
你弄出一个松江合作社,消除逃户,让人人有饭吃有衣穿,你居心何在啊?
如今是阉党,齐党,楚党等自身难保,东林党又与陈子龙同气连枝,才没有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但倘若局势有变,出现一个既空的出手,又与东林不对付的势力。
想要抓住陈子龙的把柄,松江合作社一抓一个准。
自己在私人势力上发展得如火如荼,却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官方身份,确实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所以说,你还得尽快准备今年南直隶的乡试。”
陈所闻开始为陈子龙规划进步路线。
“考取举人出身,便可正式出仕为官,一般可补缺为一县县丞或主簿。”
“当然,以我儿大才,不必拘泥于此!”
“只要你肯下苦功,等到明年春闱,你便可进京赶考,你爹我就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
陈所闻说起从前的辉煌往事,脸上还带了几分自得之色。
“到时候,进可入翰林院,退也可任六部主事或一县县令,方打开为官之路。”
“到时候,你若任这松江的一县县令,再大办松江合作社之事,岂不是顺理成章,事半功倍?”
陈子龙聚精会神地听着陈所闻的肺腑之言,心中大为认同。
他确实应该谋划官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