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顺太祖

第84章 ,重民社的现状(求推荐票月票)

大顺太祖 小兵王2 2388 2025-03-14 02:24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初五,重民报社宅院外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米脂羊毛布,新到的上等货色!价廉物美,走过路过,切莫错过!”桑文一身利落打扮,神色干练地大声吆喝着,一心想要多招揽些顾客。店铺里面,不少人正忙着挑选布料,你来我往,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显得十分嘈杂。

  街道上,有不少男子偷偷用贪婪的目光打量着桑文。如此美貌动人的女子,在这米脂城中确实难得一见。

  不过,他们也仅仅只敢远远观望,不敢有任何逾矩的动作。毕竟整个米脂城的人都知道,桑文背后倚靠的乃是大同社。那万马堂和野狼帮的凄惨下场,足以让所有人胆寒,不敢轻易造次。

  刘南卿眉头紧蹙,满脸不悦地走上前,对着桑文说道:“桑大家,你好歹也是我米脂的花魁,如今这般在大街上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桑文却神色淡然,微微扬起下巴,不卑不亢地回应道:“自己动手,方能丰衣足食。这有何失体统之处?反倒是以往以色娱人,那才是真正的失体统。先生曾言,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女子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正大光明。”

  说罢,她又暗暗讽刺道:“倒是刘举人,不知您可从家里拿到钱财,用来发行那《重民报》了?”

  刘南卿被这一番话噎得说不出话来。如今的《重民报》,即便到了现在,依旧处于入不敷出的艰难境地。无奈之下,他们已经将报纸的印刷频率从一日一刊改成了三日一刊。

  刘南卿等人商议报社困境之时,贺函便毫不客气地指出,重民社与大同社如今之所以差距如此之大,关键就在于大同社从建立之初,便充分考虑到了经济问题,早早建立纺织厂,以此维持社团众人的生计。

  而他们重民社,却没有能够赚取钱财的作坊产业,这才导致如今这般落魄的局面。刘南卿等人听后,如获至宝,仔细想来,确实如贺函所言。

  然而,虽说找到了问题所在,却不意味着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从刘南卿算起,重民社的社员大多都是读书人。让他们舞文弄墨、写八股文,那自然是驾轻就熟。可要让他们去开作坊、做买卖,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经过多次商议之后,他们最终想出一个办法,便是把重民报社的门面租借出去,好歹能收取些租金,补贴《重民报》的运营。

  而另一边,大同报社由于撰稿编辑越来越多,规模急需扩大。于是,李文兵与桑文商议之后,决定将大同布铺的地方让给大同报社进行扩张。而桑文她们,则租下了重民社的店面,用来售卖布匹,这才有了眼前这一幕。

  刘南卿面色阴沉,穿过嘈杂的店面,径直来到重民社后院。看着社内寥寥无几的人,他满心疑惑,忍不住向高登问道:“怎么就只剩下这几个人了?杜飞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高登脸上浮现出尴尬之色,嗫嚅着说道:“唉,大同社新近开了水泥作坊和煤炭作坊。加之加入抗旱社的村子越来越多,事务繁杂,便开始招募账房和夫子。他们给出的条件十分优厚,不仅包吃包住,每月还给一两银子的工钱。杜飞他们几个权衡之后,便去报名了。”

  艾家对于大同社而言,无疑是一份极为丰厚的“馈赠”。所获的粮食,将大同社的仓库填得满满当当;钱财也被徐晨迅速利用起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开设新的作坊,还招募了许多能工巧匠。艾家名下有一个小型的煤矿厂,徐晨当即便接手过来,准备开采煤炭。与此同时,还筹备了一个煤球炉作坊,打算在整个米脂县大力推广蜂窝煤。

  在这封建时代,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首位,足见其作为燃料的重要性。若用蜂窝煤来做一日三餐,一天大概要消耗十个左右。米脂县有上千户人家,如此算来,一日消耗的蜂窝煤便有上万个。一个蜂窝煤售价三文钱,这一日下来,便是三十两银子的市场。

  更为关键的是,从煤矿开采,到蜂窝煤制作、煤球炉打造、火剪生产,再到蜂窝煤的运输,这一系列环节,能够形成一条规模达几十到上百人的小型产业链。

  徐晨还计划在今年内,将纺织厂的纺织机扩充到三百台,使羊毛布的日产量增至六百匹。在徐晨的带动之下,整个米脂的乡绅们纷纷跟风,开始扩张各自的手工业规模。

  大同社那三五万两银子的订单,对于米脂这个小县城来说,恰似一场久旱之后的甘霖。原本米脂仅有孙、吴两家砖窑厂,在这短短半个月内,便扩充到了五家,还有五六家也正打算开办砖窑厂。

  再者,由于大同社大范围普及基础教育需要大量夫子,加之徐晨所著《英雄记》以及两份报纸的广泛传播,使得市面上对纸张的需求大增。各厂家的印刷厂、造纸厂也纷纷开始扩招工人。

  米脂在农业萧条的当下,手工业却迎来了一个小小的兴盛时期。这个月,城内新开了十几家作坊,招募了成百上千的工匠。而在这其中,读书人凭借自身的学识,作为账房,也颇受各个作坊主的欢迎。

  重民社的这些读书人,当初投靠刘南卿,也不过是为了谋一口饭吃。重民社成立之初,吃喝不愁,还有女眷相伴,众人自然趋之若鹜,乐意加入。

  可待刘家断了供给之后,大家瞬间没了收入来源。那些出身中小地主家庭的社员还好,尚可依靠家中积蓄勉强维持生计。但那些出身财力更为薄弱的自耕农家庭的社员,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另寻出路了。

  毕竟,人都是要吃饭的,有利则聚,无利则散,这些童生秀才也有家人要养活啊。

  刘南卿听闻这些,内心怒火中烧,双手紧握拳头,却仍强压着情绪,满脸鄙夷地冷哼道:“哼,这般朝三暮四、见利忘义的小人,我重民社不需要。”

  相较于一个月前,重民报社如今的景象可谓是今非昔比,肉眼可见地萧条起来。此刻,还留在社内的社员仅有十几人。想当初重民社成立之时,那场面热闹非凡,社员多达上千人。如今这般光景,当真是应了那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