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我不是刘琦

第26章 芋酒飘香

三国:我不是刘琦 三尺月明 2410 2025-05-04 15:27

  秋收方毕,百姓未卸疲态,又被芋头丰收的喜讯催促着起身。收芋是实打实的体力活,须与天争时将近两万亩芋田收尽。天未破晓,田间已响起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刘琦率众跨出县衙,身后跟着载满农具的牛车。新制的铁锄泛着冷光,竹筐里麻绳捆得紧实,他特意命人打造的宽轮板车,等待派上用场。

  马蹄踏碎日辉满地,远畴芋田人影碌碌。刘琦勒缰,见田塍间人影晃动。

  青壮赤膊挥锄,于芋地掘隙;妇人裹粗布巾,抖泥动作利落;孩童穿梭其间,纳芋入麻袋。

  “使君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田间短暂静了一瞬。

  刘琦跳下车:“接着干,完成抢收!”

  百姓吆喝之声,渐与天边鱼肚白相融,田间板车往来如织。新制宽轮碾泥泞成深辙,竹筐盈芋,堆垛过人。

  有妇人奉温热陶碗,内盛混姜丝的芋头羹:“使君尝尝,就着新挖的芋头,暖和!”

  刘琦一饮而尽,味较食芋更鲜美。

  马玄沙哑的调度声,混着此起彼伏的应和声,使百姓分拣芋有序。黄忠披软甲,于田垄间奔走,挥动令旗,以粗犷喝声,携将士搬运麻袋、竹篓。

  刘琦斜倚临搭竹榻,葵扇轻摇,目扫田间热火之景。他忙碌未及半刻,便将农具托付旁卒,转而负手巡视,成了田垄间最悠闲的监工。凡事,他都是起个头,后委于麾下。

  “公子!”黄忠突然大步奔来,喘着粗气,“芋头的亩产,比想象中还要高!”

  刘琦坐直身子,好奇问:“亩产究竟有多少?”

  黄忠拍腿大笑,糙手比划出斗大的圈儿,须髯因喘息颤动:“鲜芋亩产二十石!晒之,亦存十余石。”

  他探手攫起足边茶盏大的芋,爱不释手,展于刘琦观之。

  刘琦接过把玩,望着漫山遍野的芋垄,神色仍自若。《齐民要术》中“芋头亩收百石”的记载,曾令他心驰神往。眼前景象虽未达书中盛景,却也远超预期。

  军民一连忙碌数天,完成芋头的抢收。蜿蜒的田埂上,满载芋头的板车如长蛇般缓缓蠕动,车轮碾过碎石的吱呀声与农人的笑谈声交织,悠然回荡。

  马玄疾趋而至,目中精光激跃:“公子!芋头丰收,直教天地惊、鬼神泣!”

  “总计收获多少芋头?”刘琦转身时,腰间玉佩轻撞出清响。

  “粗估之,鲜芋近四十万石!”马玄展开浸透汗渍的简册,指尖微微发颤。

  黄忠负芋筐而行,声如洪钟:“哈哈哈,百姓饱腹肯定没问题了!就算遇上荒年,荔浦也能挺过去!”

  马玄拭额汗,神色愈振:“更难得的是,因公子维持三十税一,百姓纷纷感念恩德。今官府屯田并百姓自愿相赠,竟得十五万石芋!”

  黄忠酣畅淋漓大笑,须髯皆扬:“公子仁政播于岭南,三岁稚子亦知公子爱民如子!这些芋头,便是最好的证明!”

  刘琦目若朗星,沉声道:“恐怕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吧。”

  马玄心头一震,忙拱手道:“公子明察!适统计粮数,某便觉有异。何以百姓主动献粮,且如此踊跃?”

  黄忠浓眉攒聚,声如雷霆震地:“竟有此事?莫非其中藏诈?”

  刘琦踱步,望着田间仍在搬运芋头的百姓,不紧不慢解释道:

  “芋头虽高产,却极易腐烂。寻常农户既无地窖恒温之法,又缺熏制晾晒的经验,储存越久,损耗越大。与其看着辛苦收获的芋头烂在自家仓里,倒不如送给官府。”

  黄忠恍然醒悟,须髯随动作扬起:“原来如此!百姓既免储芋之累,又博感恩之名!”

  刘琦拾起半块滚落脚边的芋头,粗糙的表皮硌得掌心生疼:“芋头口感粗粝,远不如稻米香甜。纵拌米糠蒸煮,亦难成佳肴。百姓若留作粮,恐饱腹之喜亦减。”

  黄忠猛地一拍大腿:“好个精明的算计!敢情是做了顺水人情!可若真是如此,十五万石芋头成了累赘?”

  马玄肃然拱手,袖中简册簌簌作响:“百姓爱戴非虚!献粮者,是信得过荔浦的治理。”

  泥土的气息混着芋头特有的涩香,扑面而来。

  黄忠望芋堆如山,眉结如锁:“唯有征百姓制芋干,再筑简易地窖储藏。”

  刘琦截断芋头,指腹抚其湿润断面:“芋头含高水分,即便切成薄片晾晒,稍有不慎也会霉变。”

  “如何是好?”黄忠听着远处百姓搬运芋头的吆喝声,无端添了几分焦灼。

  马玄抚腮沉吟:“或可试盐渍之法,既脱水又防腐。”

  黄忠苦笑着摇头,须髯轻颤:“寻常百姓岂用得起盐?莫说百姓,官府亦难承担。十五万石芋,纵以粗盐腌制,耗费也是天文数字!”

  刘琦运筹帷幄:“芋尚鲜,可尽以酿酒。”

  “酿酒?”黄忠先是一愣,继而双目放光,“好主意!荔浦芋头酒本就闻名荆襄,若能将鲜芋尽数酿成佳酿……”

  他须髯微动,声含喜色,“既解储粮之困,又得银钱周转!”

  马玄亦展眉笑道:“公子高见!酒坊可日夜开工,既能吸纳百姓做工,又能将多余芋酒销往江东、益州、荆州。”

  刘琦凝视芋堆如山,面色沉肃,向马玄道:“这批芋头关系重大,务必妥善储存,不可有丝毫闪失。”

  马玄肃然拱手:“请公子宽心,某必尽心竭力!”语毕,他转身大步而去,速差人传工匠筹建地窖。

  刘琦策马回衙,神采烨然。道旁百姓挎竹篮而笑谈,篮中芋沾新泥,童子逐滚芋而驰。

  卖茶汤的李老汉捧起陶瓮:“公子尝尝新煮的芋艿甜汤!”蒸汽裹着蜜香扑面而来,惹得黄忠的坐骑也嘶鸣轻嗅。

  黄忠慨叹:“盛世之象,莫过如此!”

  刘琦挽缰驻马,目光掠过炊烟袅袅的村落:

  “待天下归一,汉室复振,神州黎庶皆能安居乐业,子嗣盈庭,书生亦能晴耕雨读。”

  黄忠闻之,心神俱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